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美国“整脊疗法”是最近在全世界比较轰动的医疗方法,透过矫正脊椎能使身体正常平衡,增加身体正常的代谢作用,身体机能的恢复及增强各器官的正常功能,恢复腺体活力的自然力量。效能安全快捷,减少疼痛,的确是理想的医术。然而如今,仍有以下难题:(一)调后椎体的稳定性(二)调后的肌肉酸痛(三)整脊疗法流派众多,手法各异,需要统合创建更安全,更可靠,疼痛更少的手法。中华文化浩荡长远,特色乃吸收外来的文化,融合中国特色再广披以文化;中医强调形神合一,形气合一,要形与神俱;《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运用舌诊,脉诊等方式结合诊断脊柱相关疾病,并从整脊医学与多学科中寻求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主要以美国CHIROPRACTIC人体自律神经系病变之症状,结合中医诊断、脉诊、形体、徒手诊断,及现代影像学辅助诊断方式,研究拟出一套较安全、可靠、伤害少的徒手复位手法;对偏位、歪斜的椎体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疼痛减轻的模式,以提供各学科临床建立可沟通的渠道和桥梁。第一部分中医舌诊、脉诊的基础理论中医独到的诊断方式。第二部分针对脊柱的相关理论论述与脊柱脊椎神经障碍引起的病变分椎说明,并依据文献研究推导脊柱、神经、肌肉、血管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现代影像学辅助诊断的方式。第四部分探讨徒手诊断的方式。第五部分提出治疗脊柱并以徒手复位的治疗手法。第六部分临床观察与导出的结论。结果:舌诊部分:舌色分布情况淡红舌占有相当数量的比例50%;舌形分布情况齿印舌的比例较高占35.5%;苔质分布薄37.7%白苔51.8%的比例最大;舌下络脉形状以粗胀者居多约20.6%。脉诊部分:左寸脉中浮脉最多占54.8%其次为弦脉、弱脉、濡脉;左关脉中弦、浮脉居多占61.4%其次为弱脉、滑脉、细脉;左尺脉中弦脉、细脉居多占57.5%其次为弱脉、沉脉。右寸脉中浮脉最多占56.6%,其次为弦脉、弱脉、濡脉;右关脉中弦脉、浮脉居多占57%、54.8%,其次为滑脉、弱脉、濡脉;右尺脉中弦脉最多占57.9%,其次为细脉、沉脉、弱脉。收治疗者大多数是亚健康状态酸、麻、胀、紧、痛的患者居多,综合舌、脉的诊断结果也符合现况。舌诊显示为病情轻浅,或有寒湿、或有阳虚、或有痰湿内阻及气滞血瘀的现象。脉诊显示弦主痛、虚劳、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或痰饮内阻。濡、弱、细、沉等主气、血虚或主湿。滑主痰饮、食滞,对现况均能符合。徒手诊断部分:徒手脊椎检查SK出现右倾位的比例最高;C1、C2、C3、C4出现左旋位的比例最高;C5、C6出现左侧位的比例最高;C7出现右旋位的比例最高;T1、T2、T3、T4、T5、T6、T7、T8、T9、T10、T11、T12出现右旋位的比例较高;L1出现右旋位的比例较高;L2、L3、L4、L5出现右旋位及右侧位的比例均较高。徒手复位整脊疗法治疗前后对照:按照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分为四个部位,患者在治疗前后给出该四个部位不适程度的评分,分值0~10,0为无不适感觉,逐渐加重,10为最高(最重)。不适感觉包括酸、麻、胀、痛,也包括患者口述之“紧”。该评分指标为计量资料,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经检验,四个部位前后对照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持以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良意,结合中医舌诊、脉诊等四诊合参,司外揣内的独到见解,掌握徒手诊断脊椎错位的方位诊断脊源性疾病。再以美国“整脊疗法”和流传悠久的中国传统医学推、拿、矫、按……等方式研究采用何种方式的徒手复位手法,治疗脊源性疾病。使医者施无不效,患者病无不除的理想目标。结论:美国“整脊疗法”是在19世纪末美国整脊之父巴尔默博士(D.D.Palmer)根据人体脊椎和神经系统的原理悟出,巴尔默及其继承人根据这些理论及临床的政绩手法,成立了学校,学会,20世纪70年代美国整脊疗法医学地位被确立,并取得迅速发展。1983年美国整脊学会的专家应邀到广州做学术报告,介绍脊柱错位后引起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及脊髓损害并出现相关内脏病变,引起我国学者对脊源性疾病的重视。自“整脊疗法”西风东渐之后,学习者逐日增多,其标榜不打针、不吃药而能改善人体疾病,有成果,有疗效,时令人惊叹!然而中医的隽永深奥的精髓在此议题上仍具有绝大的指导优势。美国“整脊疗法”虽徒手矫正了椎体,然而人体内环境的脏腑经络运行、气血精液流注、五运六气变化,如不能调和阴阳,且不避虚邪贼风,随内心七情踌满,因五劳耗散真气,因此精神失守,脏腑、经络阴阳平衡失常,其命焉能安呢?本研究因本人才疏学浅,不能够面面俱到,唯期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引发兴趣并投入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研究,因其在各学科的领域有所相关,期能减轻病患痛苦的初衷,且能提供日后的医疗者更宽角度的视野,建立各学科医疗沟通的管道与参考治疗线索,也是作为我们现代中医工作者承先启后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