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鳞鱼作为优质的经济鱼类,自然产量较低,目前人工养殖规模较小,人工饵料还不很成熟。关于细鳞鱼消化系统发育的组织学利消化道酶的活性变化方面还没有开展相关研究。本课题通过细鳞鱼稚鱼消化道组织学与消化酶组织化学试验,掌握了鱼类消化道酶活性的出现与变化有助于了解鱼类对不同成分食物的消化能力,丰富和完善养殖品种的基础生物学和营养学资料,为配制优质的人工饲料和确立鱼类适宜养殖条件提供基础数据。从而指导优化水产养殖业中的饵料问题,为水产养殖业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为此,我们开展了此次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细鳞鱼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在显微镜下对孵化后40d的稚鱼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肠道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绒毛结构,具备了消化食物的结构特征,但尚无法确定微绒毛发育。没有发现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储存位点,说明肠道细胞的转运能力尚未达到饱和。肠道前端肌层较薄,而绒毛较长,能够在肠腔中充分延伸,保证了绒毛与食糜间的充分接触,具备了提高消化吸收效率结构保障。后段肌层加厚,可能与食糜运动增加、形成并排泄粪便有关。因此,可以断定肠道基本成熟,但由于胃腺机能的不完善,可能会影响到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细鳞鱼稚鱼的胃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粘膜层,具备了分泌功能结构。这种发育状态与大多数鱼类稚鱼相似。胃区发现幽门盲囊,而鱼类幽门盲囊对消化营养物质是非常重要的,这说明食物的初步降解过程已经达到稚鱼的水平。2.细鳞鱼消化酶活性分布利用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孵化后40d的细鳞鱼稚鱼水解酶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肠道已经有水解酶类,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酯酶和磷脂酶A2的分布。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在整个肠段均有分布,非特异性酯酶、酯酶和磷脂酶A2在肠道前段均有发现,其中肠道中段也发现酯酶分布,所以肠段前部为酶类分布的主要区域,说明肠道前段对营养物质的消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后段消化能力较弱。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存在说明细胞内消化也是稚鱼阶段消化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