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黄、东中国海1960-2000年长时序器测水温数据,在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后,对东中国海水温空间分布特征与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一、按照区域地理特征和原始观测数据的分布选取了15个代表区域,分别分析了水温的季节、年际和垂向结构的变化。从季节变化上看:100m以浅层次水温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0m层水温年最高温和最低温温差最大,随深度加深,水温变化幅度变小,季节信号趋弱,水温到达最高值的时间随观测层次加深而推迟,100m层及以深的层次水温无明显季节变化规律。0m层水温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时间空间分布上都存在差别,黑潮主轴的三个区域和黄海中部区域的水温最高值出现较早,为7月初(一年中的第211-215天),对马海峡东、西两个区域水温最高值的出现时间较晚,为第232-234天。黑潮主轴水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也较其他区域早,在2月份水温达到最低值,对马海峡西部区域水温到最低值的时间较对马海峡东部区域早。从年际变化上看:不同区域年际变化规律均不相同。冬季水温整体呈升温趋势,黑潮主轴的两个区域(b和c)、南黄海西部区域、南黄海东部区域、黄海中部区域和对马海峡东部区域在1988年左右水温发生一次显著上升,但东海陆架a区域各层次、东海陆架b区域10m和20m层、黑潮主轴b区域300m-400m层和黑潮主轴c区域200m-400m层呈降温的趋势,温度变化率小于零但大于-0.05°C/年。夏季水温变化较复杂,表层与近底层的变化趋势不同,大部分海区呈升温趋势,但东海黑潮源区100m以深层次、东海主轴b区域50m以深层次、长江口外海域、济州岛南侧海域的20-30m层、济州岛西侧海域、南黄海东侧区域、对马海峡东侧和西侧区域水温呈下降趋势。表层水温的年际变化规律主要受局地气候的影响,黄海的研究区域水温年际变化规律相关性较好,黑潮主轴区域水温年际变化规律相关性较好。从垂向结构上看,本文根据多年平均的夏季水温垂向结构和梯度,推测各区域跃层所在深度,并将跃层上下层次的水温作差得到各区域跃层强度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潮主轴三个区域的跃层强度在1977-1990年均呈上升趋势,东海陆架区域和长江口外区域的跃层强度1970-1980年均呈下降趋势,1980-1985年均呈上升趋势,南黄海西部区域和黄海中部区域水温在1980-1990年均呈上升趋势。跃层强度大部分同时受到跃层上层和下层水温的共同影响,但东海黑潮源区、黑潮主轴a和c区域、东海陆架a区域和南黄海东部区域跃层强度仅与下层水温呈负相关,相关系数都小于-0.80,南黄海西部区域跃层强度仅与上层水温相关(相关系数R=0.88)。冬季各层次水温年际变化幅度相近似,夏季同一区域水温变化幅度在中间层次较大,变化幅度最大的层次对应着跃层或锋面位置。二、选取了四个典型断面,分析了各个断面水温年际变化的分布。结果表明,冬季各断面水温年际变化幅度表底分布较一致,PN断面中PN4站位水温年际变化幅度最大,PN7站位水温呈下降趋势,降温速度为0.02°C/年左右;31°N断面和33.5°N断面西侧水温变化幅度大于东侧;36°N断面在水温最高站位的西侧122°E-122.5°E以及东部沿岸站位水温变化幅度较大。夏季,PN断面水温在50m-75m层水温变化幅度最大,水温变化趋势不明显,但PN3站30-200m水温呈下降趋势;31°N断面西侧变化幅度大于东侧,100m以浅水深的站位在20m层次水温变化幅度最大;33.5°N断面也在20m层水温变化幅度最大,36°N断面则在14°C-16°C等温线也就是跃层或锋面的位置水温变化幅度最大。三、将东中国海水温分为冷期(1980-1985年)和暖期(1990-1995年)两个时期,将暖期与冷期水温作差,得到不同时期间水温变化的平面分布。结果表明,冬季台湾东北部200m等深线附近水温下降,其余区域水温上升;夏季黄海和渤海水温大部分上升,但黄海的朝鲜半岛沿岸水温稍有下降,另外200m等深线附近区域的0m和200m层水温呈下降趋势,50m水温上升,200m层水温在28°N-38°N均呈由暖变冷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