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初,一种全新的戏剧艺术形式——“话剧”,走进了中国这一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和深厚历史积淀的“戏曲之邦”,开始了现代戏剧在古老中国艰难跋涉的路程。话剧作为异域新种,如何使其中国化,使其更具有中国民族性的特征,是中国现代戏剧家一路走来始终沉思的问题。而在现代戏剧史上,最初对“话剧”民族性进行整体系统思考的是“海归”的新月派戏剧家。他们在1926年发起“国剧运动”,倡导要建立“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致力于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戏曲,自觉地扛起了建构现代戏剧“民族性”的大旗。他们提出“国剧”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戏剧艺术实践:经营早期戏剧教育,创作优秀的话剧作品,翻译西方戏剧剧本和戏剧理论专著,并以创办“小剧院”为戏剧实践理想。他们的这些努力,集中体现了早期话剧在民族性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当时以否定传统戏曲,照搬西方戏剧为主导的剧坛上,新月人对现代戏剧“民族性”的集体关照和共同憧憬,有着相对接近于“话剧”实际发展轨迹的积极意义。但一方面因为受新月派诗歌突出成就的遮蔽,另一方面提倡“收旧戏之长而弃旧戏之短”的“国剧”理论又与主流戏剧话语格格不入。因此,新月派戏剧方面的问题大多不为研究者所关注,对新月派戏剧理论的探讨更是长期处于戏剧研究的边缘地带。基于此,本文着意以民族性为切入点,重新评价新月派戏剧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并通过对其理论主张的系统分析和总结,来整体审视新月派戏剧理论的民族性建构。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提出“国剧”——对戏剧民族性迷失的再追寻。本章主要结合“国剧运动”发起的大背景,肯定新月派“国剧”概念的提出是对当时现代戏剧民族性迷失的再追寻。第一节,主要从新青年派“西化”现代戏剧出发,思索当时新剧走向低谷的原因。并结合“问题剧”简单移植和机械照搬西方戏剧的弊端,分析在新剧步入低谷时倡导的“国剧”理论,是新月派对“五四”时期偏激的戏剧观念进行的一次合理矫正。第二节,建立具有中国民族性的国剧。结合新月派戏剧家推崇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戏剧运动,阐述新月派戏剧家积极倡导戏剧民族性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指出“国剧”理论的提出是现代戏剧第一次对自身民族性的热切追寻和深情呼唤。第二章,旧的基础建筑新的房屋——对戏剧民族性的探索。本章首先就现代戏剧史上对新月派“旧戏评价”的误解进行再思考和再总结,将“国剧运动”倡导者的理论观点与张厚载等戏曲国粹派的守旧主张相比较,指出“国剧运动”肯定中国戏曲的独特艺术样式和优秀的戏曲资源是一种合理的继承,而非封闭式的抱残守缺。并进一步分析新月派赞赏传统戏曲的文化原因,看到新月派的戏剧观是以“中西戏剧精华融合”为最终目的的。其次,从戏剧艺术性方面深入分析新月派主张新剧“收旧戏之长而弃旧戏之短”的观点,论述“国剧”理论实质上是对废除旧戏的激进派和誓保旧戏的国粹派偏激观点的中和与反拨。再者,戏剧是民众的艺术。从戏剧接受的角度来考察新月派戏剧家对于民众欣赏习惯与审美选择的关注。第三章,世界性、时代性视野下的“国剧”理论民族性。本章分别从世界性和时代性的角度入手,探讨新月派戏剧所体现的民族性其实是一种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民族性。第一节,世界归来谈国剧。本节以世界性的视角观察新月派戏剧理论,认识到这些理论是新月人在放眼世界戏剧发展的宏大视野下,对中国传统戏曲精华自觉提取与发扬的结果。第二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民族性。民族性的演进需要和时代发展相适应,旧戏曲正是因为内容的愚昧落后和形式的僵化拘泥,才不断为当时的人们所批判。同时将“国剧理论”民族性与洪深戏剧理论的民族性相比较,总结出两者对于现代戏剧民族性的探索其实是一种殊途同归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