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它在哲学、艺术、建筑、园艺等方面都完全独立于其他国家的园林,拥有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刻影响了世界园林的发展。然而到了近现代,在以现代化和城市化为背景的城市园林建设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呼应的中国园林,在其浓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国际园林界的尊重、推崇的同时,其传统内涵和形式,也受到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强烈影响和冲击。因此,在继承中国园林传统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重新定义中国园林的内涵与外延,并提出生态园林、可持续性园林的概念和理论,探索可持续性城市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园林理论研究与建设的首要任务与发展方向。园林理论创新与发展是园林建设的基础,在中西碰撞与融合、现代对传统继承和扬弃以及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园林进行了深层次分析,提出了园林的本质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观点,从人性角度剖析了“天人合一”的园林哲学,及其所蕴含的意境美的特点。对园林的概念予以新的诠释:园林是人类居住空间的扩大与伸延,是人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自身的意愿仿造或超越自然的人造景观,是供人活动、休憩和欣赏,同时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条件制约的,并具有实用功能的文化艺术综合体。在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中,笔者2005-2007年相继三次参加英国皇家花展,通过不同题材来演绎人性,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从意境上达到中西园林的交流与融合,体现出中国园林高于自然的意境美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景元小区则是笔者运用生态园林理论和现代园林科学技术,成功处理人与环境、建设与保护、继承与发展、洋与中等关系,较好地体现了创建理想人居环境的理念。本文对生态园林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其建设指导原则,生态园林与景观生态学的关系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概括。生态园林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设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功能,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适宜人居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中泰花木生态园的实践研究,对生态园林系统中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刻分析与研究,探索了生态园林在满足生产、适宜人居与保护环境方面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模式。本文首次提出可持续性园林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性园林是在生态园林的基础上发展提升而来的,符合可持续性科学的原理,是可持续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持续性园林是在城市区域中,由大小不等的园林通过生态廊道紧密连接构成的绿色空间网络,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体系,更有利于达到环境、经济、社会等多维结构复杂系统的动态平衡。可持续性园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它们是指导可持续性城市建设的两个重要原则。笔者运用可持续性园林的理论与原则,通过“江西(黄马)两江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项目中的花木生态园、植物园、休闲观光生态园、生态林区、百果园、桑园、茶园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园,通过林带、河流等生态廊道紧密连接构成绿色空间网络,这个绿色网络与人居环境密切相连、相互协调,构成了动态发展的平衡关系,这就是可持续性园林。目前的江西(黄马)已具备可持续性城市的雏形,原有的自然村落适度改造后,规划中的宾馆、饭店、社区、交通等城市设施也将相继建成,江西(黄马)将成为小型的可持续性城市,为以后可持续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人类居住最重要的生境,是园林依存的基础。可持续性城市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一系列要素,并构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多维结构复杂系统。水口园林是人居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合理排布。水口园林的营造初衷是为了构筑理想的人居环境,和生态园林的宗旨较为相近。通过对杭州西湖(城市水口园林)及徽州水口、浙江郭洞(村落水口园林)这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和乡村水口园林的研究与思考,发现水口园林是我国古代环境意识的集中展现,是一定区域环境系统规划的产物,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公共园林,水口园林与现代生态园林的基本内涵较为吻合。从生态园林学的观点来看:水口园林是古人为适应周围自然环境,无意识地将生态学理念运用于园林的案例,它包含生产、生活、生态这一现代生态园林的基本内涵,所以水口园林称得上是生态园林与人居环境结合的典范。公共园林因其在中国出现的时期较早,而且具有一定的规模。所以,它是对中国传统园林三大形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的重要补充。水口园林作为公共园林(包括城市和乡村),可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第四大形式而成为一个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