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果内生菌中乙醇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乙醇降解活性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izhong8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利用中药进行乙醇降解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利用罗汉果内生菌进行乙醇降解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传统培养分离法从罗汉果中分离内生菌,采用测定乙醇耐受性的平板法和重铬酸钾-硫酸法从中筛选具有乙醇降解能力的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鉴定,以乙醇降解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研究快速乙醇降解能力以及耐胃肠液实验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活菌制剂的潜力,以期为具有乙醇降解功能产品的研发提供新途径,为工业生产产品奠定基础。
  主要完成的研究内容如下:
  (1)罗汉果内生菌株的分离
  从根、茎、叶和果实等组织中分离得到内生菌株共68株,其中从根部分离得到27株,茎部15株,叶片5株,果实21株。
  (2)乙醇降解菌株的筛选
  在实验的68株菌株中,17株对乙醇具有耐受作用,依据内生菌株在平板上的生长情况从中挑选14株进行发酵复筛,最终从根部纯化得到的编号为G-1菌株表现良好。菌株G-1发酵液原液对浓度为8%(v/v)的乙醇(复配在PDB培养基中,下同,省略)作用1h时,乙醇降解率为(9.1±0.7)%;对浓度为10%(v/v)的乙醇作用24h时,乙醇降解率为(16.7±0.3)%;对浓度为20%(v/v)的乙醇作用24h时,乙醇降解率为(13.2±1.2)%。因此,选取菌株G-1进行菌株鉴定及后续研究。
  (3)菌株G-1发酵液乙醇降解发酵条件优化与菌株鉴定
  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探究各因素对菌株发酵液乙醇降解率的影响,其结果显示菌株G-1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7%、装液量200/500mL三角瓶、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3d,菌株G-1发酵液对浓度为20%(v/v)的乙醇作用24h时乙醇降解率为(29.8±0.7)%,是相同条件下,优化发酵条件前菌株复筛时(13.2±1.2)%的2.2倍。
  菌株形态学观察:菌落表面突起,菌落高3~5mm,呈絮状,菌丝呈白色,较为质密;背面为粉白色,略带有紫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着生于菌丝上,在顶端聚成卵形。
  分子生物学鉴定:其序列长度为534bp,与镰刀菌属(Fusarium)同源性大于99%。综合以上结果得出,菌株G-1为镰刀菌属菌株。
  (4)菌株G-1发酵液对乙醇快速降解能力测定及耐肠胃液分析
  通过对菌株发酵液的快速乙醇降解能力研究发现,在60min内随着时间的增加,菌株G-1发酵液对三个乙醇浓度的降解率均有上升。说明菌株G-1发酵液具有对乙醇快速降解的特性,能在较短时间内对乙醇进行有效降解。
  模拟胃液环境研究结果显示,组间菌株G-1发酵液对浓度为20%(v/v)的乙醇降解率随pH值的降低而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菌株G-1发酵液在低酸(pH值=3.0~4.0)的环境下,2h范围内能保持一定的乙醇降解的作用,作用1h时发酵液乙醇降解率相当于空白对照组的72.5%~85.0%,2h时发酵液乙醇降解率相当于空白对照组的52.6%~65.5%。
  模拟肠液环境研究结果显示,3个胆盐实验组组内具有相同的趋势,对浓度为20%(v/v)的乙醇降解率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胆盐会影响发酵液的乙醇降解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4h范围内仍具有较好乙醇降解的作用,作用1h时发酵液乙醇降解率乙醇降解率相当于空白对照组的69.3%~75.9%,作用4h时发酵液乙醇降解率相当于空白对照组的57.5%~67.5%。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得出菌株G-1发酵液在模拟人体内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一定的乙醇降解能力,具有成为活菌制剂的潜力。
  (5)乙醇降解活性部位的筛选及其化学成分预实验
  结果显示,在各相样品浓度为1mg/mL时,正丁醇相活性最高,对对浓度为20%(v/v)的乙醇的降解率为13.5%。经过化学成分预实验测得该相含有蛋白质、多糖以及黄酮等。
  (6)活性部位的纯化及活性成分的初步鉴定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101柱层析法对正丁醇相进行初步分离,结果显示,采用乙醇浓度10%为洗脱剂时洗脱下来的样品其乙醇降解率最高,达到(17.6±0.5)%。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该样品进一步纯化,结果显示收集的第4组洗脱液乙醇降解率最优,为(18.1±0.6)%。采用HPLC对第4组洗脱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2min时出现单峰,通过对其进行化学成分预实验,初步认定其为黄酮类化合物。
  本研究从罗汉果内生菌株中筛选到一株具有乙醇降解能力的菌株G-1(镰刀菌属),在模拟人体内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一定的乙醇降解能力,初步认定起作用的为黄酮类化合物。
其他文献
细胞色素P450(CYP)酶是一个含血红素的单加氧酶超家族,能够催化外源性物质和内源性物质的氧化。CYPs在哺乳动物中的研究比较充分,尤其是在人类(Homo sapiens)中。研究发现,CYPs中有12个功能CYP基因与70?80%常用药物的代谢密切相关,CYP2D6是其中一个功能基因,它是CYP2D亚家族基因的一员。目前,对CYP2D亚家族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长类动物中。灵长目(Primat
研究目的:  CD4+CD25+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T细胞,又称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s)。大量研究表明,Tregs抑制肿瘤特异性效应T细胞是肿瘤实现免疫逃逸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迄今对Tregs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功能变化的确切性质仍不甚清楚。本文利用小鼠肺癌模型,比较了正常和荷瘤小鼠CD4+CD25+细胞移植对肿瘤生长和受体小鼠T细胞产生的影响,以期了解肿
学位
鱼类骨骼肌不仅是体内主要的蛋白质储存库,还是代谢活跃和适应代谢变化高度可塑性的组织。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BCAA)是唯一在骨骼肌中高速率代谢的氨基酸。在饥饿等逆境条件下,BCAA能增强氧化提供能量以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Krüppel样因子15(Krüppel-like factor 15,KLF15)在成年小鼠肌肉中表达呈现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并且参与调
学位
香合欢(Albizia odoratissia(Linn.f)Benth)为豆科(Leguminosae)含羞草亚科(Mimosaceae)合欢属(Albizia Durazz)常绿大乔木,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等省(自治区)均有分布,其生长迅速,材质优良,天然更新能力强,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价值造林树种。本研究以广西和海南的香合欢天然群体为材料,利用自主开发的香合欢ES
学位
目前全球已有4.63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 inhibition,α-GI)可有效抑制小肠黏膜上的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α-Glu),从而维持餐后血糖正常,现已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上该类药品如阿卡波糖等存在药物种类少、价格高、胃肠道反应大等问题。因此,开发安全高效的新型α-GI具有重要意义。罗汉果具有降糖作用,基于
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是多年生藤本植物,也是一种热带亚热带加工型水果,具有很高的经济、药用和食用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为了促进百香果产业的发展,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实现丰产优质,本研究采用了不同的修剪、施肥、喷施叶面肥、疏果及人工授粉方法,对百香果生长、产量、坐果及果实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修剪试验:以当年种的台农一号百香果为试验材料,在所有修剪中,在2级
学位
凹脉金花茶(Camellia impressinervis Chang et S.Y.Liang)为金花茶植物种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其自然分布于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的喀斯特地区,适生在石灰岩土层较厚的洼地或靠近溪流、水域的高湿度土壤中。由于凹脉金花茶原生境的破坏及野生植株被人为盗挖严重,种群规模呈不断减少趋势。凹脉金花茶已被《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名录》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本
虎刺属(Damnacanthus C.F.Gaertn.)是茜草科的一个小属,包含13种,我国分布11种。虎刺属是主要在东亚分布的常绿灌木类群,有关其系统学研究的报道较为少见。该属多数种类有肉质根,形似巴戟天,这种肉质根经常被当做中药巴戟天收购。虎刺属的分类较为混乱,其系统位置长期存在争论,曾被放置于茜草科不同的族。本研究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学、多重PCR与高通量测序获得的序列证据,对虎刺属的系统发育
学位
氮是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性元素,氮的动态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紧密耦合,氮的可利用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从生态恢复的角度来讲,氮的可利用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态恢复的速率及演替方向。生物固氮是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外源氮输入的主要途径,包括共生和非共生固氮。然而,目前关于共生固氮和非共生固氮速率的实测数据还很缺乏,对不同生态系
学位
研究背景18-三体综合征(18-trisomy syndrome)是由于存在额外的人类第18号染色体而导致器官和系统异常的常染色体非整倍性疾病,临床表现是多种器官和系统的异常。染色质的可及性对于特定细胞和生物学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的调控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人们对18-三体综合征疾病的临床表型发生及发展相关的基因调控知之甚少。由于细胞群异质性,每个细胞会呈现不同表观基因组景观。本次研究利用sc-AT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