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属于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成员,被认为是革拉泽氏病(Glaesser’s Disease)的主要病原。随着世界各国养猪业的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已加入危害全球养猪业的典型细菌性疾病的行列,而当前在生产实践中多数依旧是采用传统灭活疫苗来预防该疾病。本研究主要是对四川流行的血清5型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小鼠全数致死量的测定以及全菌体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分析,为血清V型副猪嗜血杆菌全菌体灭活疫苗应用于生产上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提供了检验疫苗效力的具体步骤,对自家苗的制作与效力检验也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1.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曲线与小鼠全数致死量测定本试验将血清5型副猪嗜血杆菌进行培养并定时测定其OD600的值,绘制出了该菌株的生长曲线及OD600值与其活菌数的相关性曲线。结果显示,当副猪嗜血杆菌处于迟缓期和对数期时,OD600值与其活菌数几乎成直线关系,其相关性可用y=13.30x+0.385,R2=0.987这个公式表示。用活菌含量分别为2.48×108CFU、2.48×109CFU、2.48×1010CFU、2.48×1011CFU的HPS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攻毒并观察记录其死亡数可知,该副猪嗜血杆菌活菌含量为2.48×1010CFU及以上都可使小白鼠死亡率达到100%。2.副猪嗜血杆菌全菌体疫苗的免疫原性分析本试验用血清5型副猪嗜血杆菌制备灭活疫苗,并将该灭活疫苗用于开展疫苗抗原含量与实验动物免疫攻毒保护力相关性的研究、血清学效力检验与实验动物免疫攻毒保护力相关性的研究、不同接种途径对实验动物的效力实验、不同血清型间的交叉保护力实验、子代通过母源抗体获得被动免疫力的效力以及实验动物效力检验与靶动物效力检验结果相关性的研究等实验,来分析疫苗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小白鼠接种3.24×1010CFU、3.24×109CFU3.24×108CFU、3.24×107CFU4个抗原含量疫苗后所受到的保护率与其产生的血清抗体的OD值呈一定的线性关系:y=165.8x-12.77,R2=0.943,即对于上述4个接种量,随着疫苗抗原含量的增多,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增高,攻毒保护率也随之增大。当抗原含量约为3.24×109CFU以上就能使小鼠获得较好保护力(保护率达到80%-100%)。试验结果还显示该疫苗对强毒4血清型菌株攻毒的小鼠保护率为12.5%,说明该疫苗具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力。而小鼠在肌肉接种、皮下接种和腹腔接种三种途径中,腹腔接种产生抗体水平最高,表明用于试验小白鼠接种的最佳途径是腹腔接种。靶动物猪与实验动物小白鼠产生抗体的趋势图基本一致,都在免疫后一周开始,抗体水平逐渐上升,在免疫后3-4周内产生较好的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4周左右出现抗体水平的最高峰,然后随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而怀孕母猪在产前接种疫苗后产下的小猪具有一定的抗体水平,再经过母乳喂养,体内抗体水平会大幅度提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抗体水平又会逐渐降低。由实验结果可知,在小猪出生后14天需进行该疫苗的首次免疫。对动物进行疫苗的二免时间应该在首免后的第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