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梾树种耐贫瘠耐干旱,属新型木本油料,其含油量高达36%38%。本课题利用索氏提取法,以得率为指标,从山东万路达有限公司提供的10种毛梾籽中选出最适宜批量培养的种实。以此油料种实为原料进行了如下研究:进行了溶剂浸提工艺的研究和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研究;分析并对比了溶剂浸提、超临界萃取、热榨、冷榨提取方式下油脂的色泽、得率、状态及酸价等指标;对溶剂提取的毛梾籽油进行脱胶预处理,进行二次碱炼辅助脱色工艺研究,将碱炼与脱色同时进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毛梾籽油的毛油、脱胶油、脱酸油、脱色油的成分,以此来研究毛梾籽油在精炼过程中各成分的稳定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用有机溶剂正己烷提取毛梾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5,时间115min,温度65℃,此时得率为37.12%,色泽较深,类似于棕黑色。2.超临界CO2萃取毛梾籽油时,各因素对得率影响顺序为压力>温度>乙醇添加量>高压泵频率;最佳的提取方案为B2A2D1C1,即最优参数为压力16 MPa,温度为40℃,频率21.3 HZ,料液比为1︰0.9。此时颜色浅黄,无杂质,透明,优质品质较好,吸光度为0.203,得率为38.85%。3.有机溶剂提取所得样品得率高达37.12%,但色泽较深,吸光度为0.720,因此后续加工复杂。热榨法和冷榨法得到的油脂均有大量杂质,色泽接近黑色,不予采用。超临界萃取所得样品得率最高,为38.85%,吸光度为0.203,色泽较好,酸价较低,为8.45,后期步骤简单,但前期投入过大,设备难以清洗,维修不便。经与合作方商议,最终选择溶剂浸提法来进行提取。4.二次碱炼辅助脱色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先进行脱胶预处理,再加入KOH溶液进行碱炼辅助脱色,碱炼时两次加碱量比例为1﹕1,浓度为0.8 mol/L,碱炼温度为65℃。二次碱炼辅助脱色完成后进行白土脱色,在70℃的条件下,加入4.5%的脱色剂,以320r/min的速度搅拌60min。经此工艺,油脂酸价由脱胶油的10.92降至0.256,吸光度由脱胶油的0.720降至0.198,此指标达到我国植物油通用卫生标准中规定的二级油标准。5.精炼过程四个阶段中的毛梾籽油主要成分均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反异油酸、亚油酸等,无有毒有害成分。毛油中棕榈酸(30.12%)、油酸(27.84%)、亚油酸(29.00%)、棕榈烯酸(3.64%)、反异油酸(6.38%)和硬脂酸(2.02%)以及微量的十五烷(0.11%)和二十烷(0.16%)。随着精炼过程的进行,十五烷酸、二十烷酸的稳定性较差,脱胶后即被除去,棕榈烯酸、油酸、亚油酸这几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基本均处于平稳状态,硬脂酸和棕榈酸均缓慢上升,稳定性尚可。因此认为毛梾籽油精炼时稳定性较好,营养丰富,无有毒有害成分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