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一直都将“三农”问题作为执政的重点问题,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有助于建设最美农村。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交通便利使得各省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导致了农村金融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也逐渐增强。农村金融要素空间流动性的增强,使得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布局就必须有所改变。因为随着农村金融要素的流动,农业现代化空间的发展也必然朝着产业化、社会化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影响,提出合适的对策建议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布局。然而,农村金融在空间集聚的情况下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的具体程度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确定了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农业现代化虽然已经发展了许多年,取得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等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东部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要解决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关键是要发展农村金融。但是传统的研究大多没有考虑到空间因素的影响,而目前由于各地区之间的频繁交流使得传统的方法无法准确的分析农村金融是如何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所以采用了空间计量的方法来分析农村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在对中外文献进行梳理之后,界定了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和空间计量的相关概念,从而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了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空间关系,以此来作为实证的基础。研究农村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影响之前先运用SPSS对1998-2016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并将结果进行了横纵对比。而且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必须采用莫兰指数来检验农村金融和农业现代化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在确定农村金融和农业现代化具有空间相关性之后,构建了一个包含农村金融规模、结构以及效率的空间模型,来明确农村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影响程度,为进一步解释空间溢出效应,还分析了SDM模型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为明确区域间的关系还对八大经济区域农村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影响进行分析。在定性和定量分析之后,提出充分考虑空间因素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村金融效率,避免农村资金外流的对策建议,同时要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结构,增强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使得各区域间农业现代化水平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