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目的:本文旨在归纳总结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比例、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对动脉瘤分类方法进行系统理论化,总结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颅内动脉瘤栓塞技术要点、动脉瘤大小与栓塞材料之间的相关性,并推广应用于临床,同时建立有自己治疗特点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组。随访部分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人的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提出这组接受血管内治疗病人的总体评价,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栓塞治疗的215例病人,231个动脉瘤临床资料,将其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对以下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男女比例、发病年龄、既往相关病史、首发症状、出血次数、两次出血间隔时间、CT或MRI表现、入院时H—H分级、动脉瘤大小、栓塞材料及长度、术中并发症(包括术中Coil逃逸、栓塞相关性血栓栓塞和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病后手术时间与脑积水的关系、住院天数。并对以上内容进行Excel制表讨论分析。结果:数据来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栓塞治疗的215例病人,231个动脉瘤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96例,男女比例为3:4。男性平均年龄41岁,女性平均年龄49岁。其中多发动脉瘤为12例,女8例,男4例,男女比例为1:2。颈内动脉各段和后交通段动脉瘤116例,占了总数的50.2%;前交通动脉瘤41例占17.8%;椎基底动脉系39例占16.8%;大脑中动脉各段28例占12.2%;大脑前动脉瘤7例占3.0%。小动脉瘤占过半数119例,为51.6%;中等大小动脉瘤为99例,占43.0%;大动脉瘤11例,占4.7%;巨大动脉瘤2例,仅占总数的0.8%。发病后1日内栓塞为61例28.3%:3日内栓塞为115例53.5%10日内栓塞为21例9.7%10日以上18例8.3%。进一步的统计结果显示:手术越早血性脑脊液引流越早,脑秋水发生可能性越少,破裂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症状与动脉瘤的大小位置无明显相关。结论:本组临床资料有其自然随机性,其基本特征的统计结果与权威文献报道的大宗病例结果接近,依据这组资料得出的统计结果是可信的。为临床上安全有效的动脉瘤栓塞治疗提供了依据。第二部分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应用评价目的:总结临床常用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方法,介绍GDC栓塞的相关知识,依据现有临床资料客观评价各种栓入材料的特点,介绍载瘤动脉—瘤颈重塑技术,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部分内容将依据临床资料,着重总结和分析以下二项关键应用技术。一以GDC为标准探讨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相关技术。包括微导管塑形、示踪导入以及术中稳定等方面技术;二是不同的栓塞材料的适用技术。通过对本组病人的回性总结,评价不同栓塞材料应用的适应征,提出各种材料置入的不同技术点。结果:本组病人中全部接受了血管内栓塞治疗,其置入的栓塞和支撑材料有10余种,根据病情需要,有的病人一个动脉瘤使用多种材料,我们逐一进行了统计。其中,使朋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动脉瘤为206个。宽颈动脉瘤病人我们主要采用Neuroform和Coils技术,共37例,2例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动脉瘤栓塞过程中,依据不同的血管走行个性化的设计微导管的置入角度,并保持术中稳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于小动脉瘤:如果动脉瘤为窄颈,可以直接用弹簧圈栓塞,此时微导管头端的塑形特别重要,微导管头端不能进入动脉瘤太深,尽量不用微导丝导引的超选,否则容易刺破动脉瘤,另外尽量选择直径小的弹簧圈。如果宽颈小动脉瘤,最好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如果后期的弹簧圈填塞困难,单片的支架置入或者双支架技术效果也是明显的。不规则动脉瘤的栓塞:可采用整体栓塞和分部栓塞两种方法。前者第1个圈的成篮好坏至关重要,对动脉瘤末端的小囊或小突起可以不栓,而主要封闭动脉瘤的流入道即可。对于动脉瘤的远端有假性动脉瘤的病人,弹簧圈不可在假性动脉瘤内填塞过多,因为假性动脉瘤薄弱,容易撕破而造成大出血。不同的栓塞材料各有其适用对缘,也应做到个性化选择。载瘤动脉重塑不只是针对动脉瘤囊本身的治疗,还对瘤颈附近病变的瘤壁有修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