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CNSI),观察CNSI标记、示踪淋巴结的能力,评估其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的临床价值,探究腹腔镜技术联合纳米炭示踪技术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必要性、可行性及优势。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35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电子胃镜和病理确诊为胃癌。建立完善患者临床资料档案库[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大小、手术术式、分化程度和体重指数(BMI)]。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判断患者的TNM分期,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患者,共纳入进展期胃癌120例。按照患者住院先后顺序,依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所有患者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实验组在手术过程中应用CNSI,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剂注射。标本离体后检获淋巴结,计数淋巴结总数目、黑染数目、直径大小,测量肿瘤直径大小,统计病理科检查出的转移淋巴结的数目及肿瘤侵犯胃壁的程度,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TNM分期、肿瘤大小、手术术式和分化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总数目为2359枚,对照组为1714枚。实验组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39.32±7.72)枚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57±6.40)枚,差异显著(t=8.305,P=0.000<0.01)。实验组对比对照组在检获直径<2mm淋巴结数目为(8.72±4.09)vs(5.62±3.42),差异显著(t=4.502,P=0.000<0.01)。实验组黑染淋巴结数目1373枚,黑染率58.20%(1373/2359);实验组病理结果示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5.0%(45/60),对照组为71.7%(43/60);实验组转移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转移淋巴结数目为(7.52±4.87)明显高于对照组(3.47±3.3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9.12%(451/2359)明显高于对照组14.88%(255/1714)差异显著(?2=12.45,P<0.01)。黑染组淋巴结转移率23.16%(318/13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88%(255/1714),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2=34.57,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随访(9.75±3.97)月与对照组(10.33±4.16)月,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患者复发率(?2=0.901,P=0.529)及死亡率(?2=1.034,P=0.609)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NSI能够快速染色胃癌病灶周围淋巴组织,具有快速标记的能力;被标记的淋巴组织与周围组织间的解剖更加的清晰,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淋巴结的清扫具有指导作用;应用CNSI可获得较多的淋巴结清扫总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及微小淋巴结数目;腹腔镜技术联合纳米碳示踪技术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患者可获得较好的微创效果及根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