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崛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X_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历史呈递性为线索,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结构;通过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自身的发展,在理论上作了必要的梳理和准备,由此过渡到全球化进程中后发展难题的描述与分析中。通过对后发展难题的多维度阐释,揭示了后发展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悖论”式命运。最后,文章从生产力、制度和文化等三个层面分析了融入全球化之后的中国在崛起途径和方式上的选择,试图展示中国崛起的未来图景。 本文除导论外,正文分为三章。导论主要说明了研究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缘起和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状况以及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是围绕着马克思、列宁和邓小平关于全球化的思考展开论述。世界历史理论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运动的科学认识,而在对这一理论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作为世界历史理论奠基者的马克思,他的贡献在于通过批判到继承近代资产阶级尤其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从而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基本理论框架。从历史材料的积累和揭示到对世界文化的敏锐把握再到资本运动的具体分析,马克思一步步从现象走向本质,而“世界历史”的精神实质也逐渐明朗,即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运动,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脱离开它在欧洲的特定历史起源而表现为真正的全球性抽象概念。列宁的帝国主义论透彻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转变的基本特征,在理论上深化了马克思的构想,同时也更加接近了理论自身的逻辑运动的中心。在帝国主义时代,在经济转变为世界经济的时期,列宁还提出了把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起来、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思想。邓小平作为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阐释者,他的特点是侧重于世界历史理论的应用而不是理论的建设,直接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了指导中国开放实践的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这一理论以发展为旨归,阐明了对外开放的原则和开放实践中的辨证法,尽管不具备象马克思和列宁那样鲜明的理论形态,却不失为一种前瞻性的发现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全球化进程中的后发展难题。在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作为后来者,后发展国家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诸多悠关命运的二难选择。何去何从,殊难抉择。在政治上,坚持主权原则是后发展国家自主决定命运的前提,这正面临着来自资本在全球行走所带来的全球治理要求和西方的“新殖民主义”的双重冲击。在经济上,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和机遇是多方面、多领域的。
其他文献
基本上,视觉动势同时存在于各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当中,特别是现代平面设计,在高速的生活节奏中,这是吸引人们目光的一个相当有用的方法。自古以来,众多的视觉艺术皆在追求生
随着越来越多的露天矿山转入深凹露天开采,有利于深凹边坡稳定性的最优边坡力学形状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深凹露天矿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是边坡工程中的一项重要
合肥市“千亿规划”提出,2010年合肥城区人口要达到300万,而目前合肥市城区人口仅有156万,这意味着2004~2010年间合肥市城区人口平均每年需增长20万人。因此不仅要考虑人口增
滑坡,作为一种主要地质灾害,由于其作用因素及运动机理的多变性和复杂性,预测比较困难,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和工程问题之一。边坡中的渗透水压力和渗流场分布是影响
人是自为自觉的生命存在,这意味着人要求通过生命的活动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而这种实现发展的活动总是具体的、丰富的,因为人是有“个性”的。“人的个性”及其问题,是人类发
乳腺增生是日常生活中年轻女性经常遇到的现象,有人对于增生过度担心,甚至产生了恐惧,以为增生即是癌症的前奏;也有女性朋友对于增生置之不理,长期不予以关注。这样的认识都是不正
报纸
本文在对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认识和思考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索洛中性技术进步剩余法测算了北京市“九五”时期和近三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除了资本和劳
业务流程再造(BPR)的理论研究已近十年,但仍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方法体系,但是BPR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改进方式,业已成为企业进行信息化、组织变革等的必由之路。现代企业面对着
该论文选用白桦和红松两种树种、10种切屑厚度(0.5~5mm,中间间隔是0.5mm)和刃倾角为0~0、10~0、20~0、30~0的四把刀具进行横向和纵向切削,对LVL用刨切单板切削力和单板质量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和提高产品的设计成功率已成为各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对机械产品快速设计技术展开研究,并依据基于实例推理的快速设计思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