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历史呈递性为线索,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结构;通过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自身的发展,在理论上作了必要的梳理和准备,由此过渡到全球化进程中后发展难题的描述与分析中。通过对后发展难题的多维度阐释,揭示了后发展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悖论”式命运。最后,文章从生产力、制度和文化等三个层面分析了融入全球化之后的中国在崛起途径和方式上的选择,试图展示中国崛起的未来图景。 本文除导论外,正文分为三章。导论主要说明了研究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缘起和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状况以及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是围绕着马克思、列宁和邓小平关于全球化的思考展开论述。世界历史理论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运动的科学认识,而在对这一理论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作为世界历史理论奠基者的马克思,他的贡献在于通过批判到继承近代资产阶级尤其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从而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基本理论框架。从历史材料的积累和揭示到对世界文化的敏锐把握再到资本运动的具体分析,马克思一步步从现象走向本质,而“世界历史”的精神实质也逐渐明朗,即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运动,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脱离开它在欧洲的特定历史起源而表现为真正的全球性抽象概念。列宁的帝国主义论透彻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转变的基本特征,在理论上深化了马克思的构想,同时也更加接近了理论自身的逻辑运动的中心。在帝国主义时代,在经济转变为世界经济的时期,列宁还提出了把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起来、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思想。邓小平作为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阐释者,他的特点是侧重于世界历史理论的应用而不是理论的建设,直接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了指导中国开放实践的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这一理论以发展为旨归,阐明了对外开放的原则和开放实践中的辨证法,尽管不具备象马克思和列宁那样鲜明的理论形态,却不失为一种前瞻性的发现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全球化进程中的后发展难题。在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作为后来者,后发展国家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诸多悠关命运的二难选择。何去何从,殊难抉择。在政治上,坚持主权原则是后发展国家自主决定命运的前提,这正面临着来自资本在全球行走所带来的全球治理要求和西方的“新殖民主义”的双重冲击。在经济上,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和机遇是多方面、多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