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历史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

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e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郭沫若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那历时八十余载的社会、政治生活不可谓不丰富:“创造社”的灵魂、北伐战争的将领、抗战时期的文化领袖、鲁迅先生的继承者、建国后国家领导人。他在诗歌、史剧创作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重大。同时他又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激进、叛逆与保守、顺从合于一身。他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对最高领袖的歌颂等等都引起了极大争议。因此可以说,研究郭沫若是解读文学与时代、文学与政治、文学与人民如何互动的一个合适的文化标本。全文内容共分三章,另有绪论与结语。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从现代性与民族性两个视角来研究郭沫若史剧活动的合理性与意义。接着梳理了学术界有关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现状。最后简述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理论重点以及两者之间在现当代中国的关系。第一章介绍郭沫若文艺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第一节讨论并比较了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在郭沫若早期文艺体系中的位置。两者混杂而成的“泛表现”思想可以说是他早期文艺思想的核心。而表现主义“激情批判”的力度与“破旧立新”的理想追求是郭沫若20年代中期文艺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二节从对劳苦大众的认同、文艺思想的自然发展与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等三个因素来考察郭沫若文艺思想的转向。他后期文艺思想可分为四个阶段。在这些阶段郭沫若曾先后提出过“文学=革命”、“人民本位”、“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等重要文艺观点。这些观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第二章侧重于内容角度,郭沫若历史剧创作其主题之演变与时代精神的变动是互为映照的。这显现出他自身对政治与文艺看法的转变轨迹:从追求现代游移到强调传统。第二节探究郭沫若如何以“古人之骸骨”喊出不同时代的最强音。“红萧”、“屈原”、“蔡文姬”等三人在某种意义上对应着在不同时代的郭沫若。这些人物形象及其功能的嬗变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一个侧影。第三章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分析郭沫若史剧中现代性与民族性两种因素的纠葛。第一节讨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语言。郭沫若从原则性与审美性两个层次对史剧语言提出要求,认为“古今通用”最为理想。他历史剧的语言既有诗词歌赋的诗性美,也有大众化语言的鲜活性,浓郁的民族风采满溢纸上。第二节结合剧本与演出来考察郭沫若史剧创作与民族戏曲之间的深厚渊源。他的历史剧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自觉借鉴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然而,戏曲艺术中的某些“遗形物”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话剧的现代精神。最后结语部分总结了郭沫若历史剧中所蕴藏着的现代性与民族性因素,指出他的一生实质上十分自觉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在现代性与民族性所构筑的张力空间中并未寻得平衡,而是心甘情愿地作时代的弄潮儿。
其他文献
<正>今年是章太炎先生(1869—1936)诞辰150周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章太炎先生不仅是文化泰斗和国学大师,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师。这一点在鲁迅回忆自己的老师
目的研究交通事故脑外伤致癫痫大发作者伤残等级评定的影响因素,探讨癫痫大发作伤残等级评定中的注意事项。对象与方法应用SPSS软件,统计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中心受理的
<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5本书列入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告·质量与发展》立项计划,是服务职业教育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了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的重要途径。目录第一
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十二五"规划于2012年5月初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这是继2006年因外资不断并购国内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引发国内争论,致使《国务院关
从宏大精美的建筑艺术(高迁三绝)、深厚浓郁的历史文化、质朴传统的民俗风情等方面,疏理了仙居高迁古村的传统文化遗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仙居高迁古村的保护策略:一是做好古建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怎么样?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与困惑?应该
期刊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1],其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笔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足浴按摩、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施护联合
目的探讨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内课程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效果。方法以医学统计学为例,从课程准备、线上教学活动设计、线下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反馈设计、教学评价设
本文以亏损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了亏损上市公司和盈利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因素的特征,并建立Logit回归模型研究公司治理因素对公司是否发生亏损的影响,
<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技术史》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倘若忽略有关门锁与钥匙的故事,将被文明不可饶恕,可惜如今中国锁具艺术的历史几乎被遗忘。锁具,作为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