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长时间内普遍存在。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属于违法性失真,而且与国外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呈现出的特征,与我国上市公司国家控股的产权制度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国有控股是导致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普遍失真的主要原因。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应尽可能匹配,否则,控制权会成为一种“廉价投票权”。而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股东只是一个虚拟概念,缺乏人格化的行为主体,而行使股东职能的国资委官员拥有企业的核心控制权,却不享有企业的剩余,也不承担风险,因此他们不可能像私人资本所有者那样追求利润和规避风险。会计信息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是投资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主要资料,投资者本应当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最主要的需求者,然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东的缺位,就导致会计信息最大需求主体缺失。同时,国家控股还衍生其他一系列问题,比如,会计信息对于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作用不大;削弱了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而投机行为的盛行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作为上市公司最大债权人的国有银行,也缺乏追求上市公司真实会计信息的动力。国家控股导致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政府任免制,政府任免企业经营者是一种非市场行为,尤其是国资委官员拥有核心控制权却不享有剩余索取权,选择经营者不是基于其经营才能,评价和更换经营者不是基于其经营业绩,而经营者由于对任期的不确定,就容易产生短期行为。经营者一旦掌管企业,由于缺乏股东的监督,就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管理当局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操纵利润,会计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是无效的。国有控股的还导致政企不分。另外,国有股东的缺位,导致财务会计报表审计委托人的缺失,而由公司管理当局聘任审计机构时,形成了委托人就是被审计人的局面,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最后一道屏障也藩篱尽撤。国有股退出竞争性行业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由民营资本所有者担当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则有利于实现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有利于解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