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指椎动脉先天性发育纤细,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异。但研究发现VAH可能促发后循环缺血,但其具体机制及相关后循环梗死(PCI)的特点还不明确。 目的:通过脑诱发电位、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核磁共振等手段探讨VAH促发PCI的可能机制及其临床特点。 方法:1.连续收集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住院的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300名眩晕患者,通过核磁共振平扫(T1、T2、Flair、DWI)和血管检查(MRA、CEMRA)结果,分为VAH组和非VAH组,再分为PCI组和非PCI组。 2.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瞬目反射(BR)等电生理检查手段,比较VAH和非VAH两组间BAEP和BR各指标的变化及其在VAH患者中预测PCI的价值。 3.采用TCD测定并计算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并比较两组间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期峰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流量和血流剪切力变化。 4.最后探讨VAH是否是PCI的独立危险因素和VAH合并PCI的特点。 结果:1.VAH组BAEP异常率、BR异常率及PC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A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H组BAEP的V波峰潜伏期、Ⅲ-Ⅴ及Ⅰ-Ⅴ波间潜伏期,以及BR的R1及R2、R2’潜伏期均较非VAH组明显延长,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右侧V波潜伏期、右侧Ⅲ-Ⅴ波间潜伏期、左右侧Ⅰ-Ⅴ波间潜伏期在预测VAH患者发生PC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720、0.711和0.717(P<0.05)。右侧Ⅲ-Ⅴ波间潜伏期≥2.19ms预测VAH合并眩晕患者发生PC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和68.9%。右侧R1波潜伏期≥11.35ms预测VAH患者发生PC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6.3%和64.4%。 2.与非VAH组相比,VAH组的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s、Vd、Vm、血流量及血流剪切力明显降低,RI明显增高,基底动脉P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侧椎动脉的Vs、Vd、Vm、血流量、血流剪切力、RI及PI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后循环血管狭窄、VAH和糖尿病是PCI独立危险因素。VAH合并PCI患者中,TOAST分型多为小动脉病变型(10/18);8例位于双椎动脉汇合以上如桥脑、丘脑和颞枕叶梗死,发生在VAH对侧(8/11),4例位于双椎动脉汇合以下如小脑和延髓梗死,发生在VAH同侧(4/6)。 结论:1.VAH患者存在亚临床缺血状态;BAEP右侧Ⅲ-Ⅴ波间潜伏期≥2.19ms和BR右侧R1波潜伏期≥11.35ms对VAH合并眩晕患者发生PCI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VAH患者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量及血流剪切力的较低,这可能参与了VAH促发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机制。 3.VAH为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VAH合并后循环梗死具有一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