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中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人口众多,耕地稀少,土壤侵蚀严重,因此被列入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的核心区域。本文以紫色土川中丘陵区40条农作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长治”工程第五期小流域竣工总结报告中统计的数据,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流失、拦蓄径流、拦截泥沙的关系以及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的设计策略和减蚀效益,主要结论如下:(1)治理后40条农作型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模数为荒草地(12322.59t/km~2·a)>坡耕地(2396.74t/km~2·a)>有林地(1478.35t/km~2·a)>其它林地(1434.20t/km~2·a)>其它用地(839.19t/km~2·a)>平耕地(-633.35t/km~2·a)。平均土壤流失比为坡耕地(53.95%)>其它林地(42.50%)>有林地(21.45%)>其他用地(8.70%)>荒草地(6.72%)>平耕地(-33.32%)。流域的土壤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其次是其它林地和有林地。治理小流域土壤侵蚀应该优先考虑治理荒草地和坡耕地。(2)治理后40条农作型小流域单位面积水田、坡耕地的拦蓄径流量分别为43.75万m3/km~2、-28.00万m3/km~2;单位面积灌木林地、疏幼林地、草地的拦蓄径流量分别为105.53万m3/km~2、29.06万m3/km~2、219.15万m3/km~2。所有土地利用方式中,以水田的拦蓄径流比最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平均拦蓄径流比为水田171.34%>疏幼林地62.95%>灌木林地23.22%>草地2.00%>坡耕地-75.88%,水田对拦蓄径流呈极显著影响,拦蓄径流能力最大,坡耕地拦蓄径流量呈负值,说明坡耕地对拦蓄径流起抑制作用。(3)治理后40条农作型小流域单位面积坡耕地、有林地、疏幼林地的拦截泥沙量分别为0.19万t/km~2、0.20万t/km~2、0.30万t/km~2。在基本农田中,单位面积坡耕地径流中的含沙率最高,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最严重,与实际情况相符。(4)制定坡改梯面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次要影响因素是流域土地总面积、陡坡耕地面积和经果林面积,制定水土保持林面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次要影响因素是水土流失面积、梯田面积、斜坡耕地面积、有林地面积和灌幼林面积。制定经果林实施面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经果林面积和有林地面积,没有次要影响因素。制定封禁治理实施面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次要影响因素是水土流失面积、斜坡耕地面积、有林地面积和经果林面积。制定保土耕作实施面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次要影响因素是土地总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其他用地面积、梯田面积、斜坡耕地面积和有林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