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许多大小股东手中的非流通股开始进入资本市场,从此也慢慢地拉开了大小股东减持的序幕。但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往往呈现出“一股独大”的特性,这就导致了大股东的权力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大股东可能利用控制权来谋取私利,从而使代理问题转移至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最近,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大股东先通过减持,后将减持所得资金借予上市公司的“支持”的行为。从表面上来看,这本是一种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支持行为,但是其背后也存在掏空行为的可能性。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探究大股东减持背后的动因和经济后果,本文以山东墨龙为例,利用案例研究法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其创新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文从谋取私利的角度对股东减持借款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其动因和综合经济后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本文从中期报告披露制度的角度,提出了应对大股东掏空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以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选取山东墨龙公司为例,通过对比研究和事件研究法,对大股东减持动因与经济后果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主要叙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回顾和整理相关文献在减持动因、减持经济后果、大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其次,分析了我国大股东减持的现状及问题,并从理论上对业绩前景、高估值、流动性需求和谋取私利四个动因进行了分析;随后,为案例背景介绍,主要介绍山东墨龙公司的行业状况、公司业绩状况和大股东减持过程,为下文进行案例分析提供基础;再次,为案例分析,从业绩前景、高估值、流动性需求和谋取私利四个角度分析本次减持的动因,从两次减持的市场反应和中小股东利益方面分析了其经济后果;最后,为结论及政策建议,主要叙述相关结论及研究创新和局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本文得出四点结论:第一,从减持动因看,股东的减持借款行为并非都是对上市公司的支持,背后存在着大股东掏空的可能性;第二,从减持后果看,以补充上市公司资金为目的的减持行为仍然有可能具有负面的市场反应,但是可以通过进一步对借款的披露来降低负面反应的程度;第三,中期披露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可能会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提供“机会”;第四,股票减持作为一种融资手段时需要谨慎使用,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应该对其后续披露予以特别关注。因此,本文在应对大股东掏空行为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是公司应该建立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来对大股东的权力进行监督与纠正,防范大股东利用控制权谋取私利;二是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三是政府应该继续完善资本市场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中期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制度,以防范某些公司利用中期报告不强制审计这一政策来躲避监管;四是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信息披露执行的监管,努力提高信息透明度,为资本市场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