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基础手段和重要保障,作为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被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高校思政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一直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然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尽管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开展多年,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与行为却仍旧存在较大问题,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中也始终存在课程安排不均匀、课程内容不深入的问题,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基础手段和重要保障,作为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被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高校思政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一直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然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尽管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开展多年,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与行为却仍旧存在较大问题,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中也始终存在课程安排不均匀、课程内容不深入的问题,这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融入意识不足、融入力度不深、教师作用有限和教育成效欠佳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多元主体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育理念存在偏颇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课程建设缺乏规范性指导、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合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内容和实际的育人价值,蕴含批判性、教育性、规律性、和谐性和实践性,是高校思政课程进行生态育人可供融入的优质教育资源。本文在总结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可行性,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时代趋势和现实所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与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具有内在耦合性,都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兼具学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因此,很具备融合条件且融合的空间较大。随后,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融入路径的建构展开论述: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思想认同和理论传播;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课程融入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方案;三是要落实教材修订,增添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内容和价值引导;四是要培养师资力量,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提供扎实、专业、优质的师资支撑。最后从制度、组织、条件以及机制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保障,以确保课程“落地生根”,取得预期质效。
其他文献
进一步优化马鹿精液冷冻保存方法,对马鹿养殖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早在60年代开始研究马鹿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并且有了较大的进展,但其冻精受胎率仍较低,精液冷冻保存稀释液仍需要优化。新的研究发现,抗氧化剂应用于精液冷冻保护液中可以提高冻融后的精子质量。但对马鹿精液冷冻保存稀释液中添加抗氧化剂能否提高冻融后精子质量方面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伊河马鹿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抗氧化剂(谷胱甘肽、海藻糖、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喂D-丝氨酸、谷氨酰胺、瓜氨酸和胍基乙酸对哺乳期湖羊羔羊生长、代谢、免疫机能的影响,为这4种氨基酸在哺乳期羔羊饲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取健康且体重接近的湖羊公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羔羊不补喂,试验组羔羊从出生第4 d开始,分别补喂2 g/kg D-丝氨酸、2 g/kg谷氨酰胺、2 g/kg瓜氨酸、0.5 g/kg胍基乙酸,于羔羊出生第18 d、25 d、
侨汇对近代中国极其重要,不但有助于弥补中国巨额贸易逆差,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鉴于侨汇的影响限于某些特定地区,本文以福建省为例,研究1912-1936年侨汇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缺少相关的地区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本文主要运用生产法、比例法估算了 1912-1936年福建省GDP。然后,结合相关史实和文献阐述了侨汇对福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采用1912-1936年福建省GDP和侨汇的时间序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行“一肩挑”模式,此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现实逻辑:一是消除村“两委”矛盾;二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三是推动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肩挑”模式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村级权力结构,将自上而下的国家政治权力和自下而上的基层群众自治权力集中在一起,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乡村发展的角度来看,乡村治理过程都实现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权力结构的调整势必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种新的干
‘克瑞森无核’(CS)葡萄自根苗结实性能不稳定、成熟晚且易受早霜危害,嫁接适宜、优良的砧木可以在保证丰产的基础上使其提前成熟,避免早霜危害,改善果实品质。本研究以5BB、110R、SO4、5C4种不同砧木嫁接处理下的‘克瑞森无核’葡萄为试材,以CS/CS及CS自根苗为双对照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各处理间‘克瑞森无核’葡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差异,为筛选‘克瑞森无核’葡萄优良适宜的砧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
立法专家顾问制度是立法机关借助于外力来实现提升立法质量的一种制度安排,该制度的构建初衷是立法机关为了弥补自身在立法过程中专业力量的不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制度在实践中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就,尤其是自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地方立法专家顾问相关规则加速增长。但与此同时,经由实践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潜藏于立法专家顾问制度中的风险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立法专家顾问制度的法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反思和完善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后形成的,教师真正信奉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作为教学活动的筹划者、引导者,教师是影响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而实践性知识则是影响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因素。因此,关注国际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关注这种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素和生成路径,对新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未来的师资培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四位国际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师具备的
<正>陈思和曾这样评价昌耀的诗:“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这种生命困境中的“亢奋”往往表现为昌耀诗中所使用的颇具匠心的隐喻。隐喻的本质是映射,往往借助一个概念或者范畴来表达另一种具有相似性的概念或范畴。
本文尝试从观演关系的角度进入格洛托夫斯基的戏剧世界,围绕格洛托夫斯基戏剧思想中的观演关系,从演员、观众、观演的互动联系、观演关系的发展与二者关系建构的哲学内涵多个维度展开讨论。首先在西方戏剧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梳理“观演关系”的演变历程,明确本文所讨论的“观演关系”关注的是产生于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依托于相关理论著作、发表的文章和公开演讲等材料阐述和明晰“演员”与“观众”概念的具体内涵。格洛托夫斯基
联合国就拟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国际法律约束力文书》召开政府间会议,该文书的英文全称为The International Legally Binding Instrument under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