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及其英译本中词汇衔接的对比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dan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礼德和哈桑(1976)在著作《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详细论述了衔接在分析语篇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他们认为语篇的衔接可通过词汇的复现和搭配实现。本文主要以韩礼德和胡壮麟的词汇衔接理论为基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著名中篇小说《红高粱》及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的英文本Red Sorghum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文本中的词汇衔接。综合了韩礼德和胡壮麟的两种分类方式,把具体的词汇衔接方式重新分为:重复、同近义词、分类关系、概括词、反义性和词汇链,其中前四种为复现实现方式,后两种为搭配实现方式。以此为依据,首先对两种版本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分别分析后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揭示《红高粱》的汉语原文和葛浩文的英语译文在使用词汇衔接时的异同及其深层原因。  本文主要采用了定性的案例分析方法,从《红高粱》中引用了具有代表性的文本案例,以期更好地阐释各种衔接手段在原语与译语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对语篇衔接所起的作用,同时辅以定量研究法,统计了中文版全部九章、英文版第五、六章中所使用到的衔接手段的数量及比例,以期更全面地展示两种文本中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使异同点对比更加清晰直观,最终得出异同及其原因的结论。  基于对六种词汇衔接手段的定性和定量数据研究,本文发现,首先,重复在原文与译文中都是使用最频繁的衔接手段。《红高粱》中几乎每一章都描写了主人公“豆官”的现实境况和他的回忆,利用重复手段能够起到连接回忆与现实的作用并且能够揭示和深化人物的特点。但原文的重复类型多于译文,英语中没有对仗和顶针类型;其次,译文在翻译时比原文使用了更多的同、近义词手段,且其在译文中多构成长距衔接而原文中多为短距衔接。因为英文属于综合-分析语,注重突出词汇的形态变化。再次,反义关系中反义词所占比重均最多,原文多用同系词而译文多用互补词。译文基本对译了原文的反义词,所以两者的比重相同,而英文更注重词汇的多样性所以选用互补词而汉语注重词语带来的节奏感和对仗美,所用多用同系词。最后,词汇链在两种文本中都构成了长距衔接且多为动词词链。值得注意的是,译文在翻译汉语特有的词汇时并没有找到与之对应的衔接手段,如原作者自创的临时反义词和本身具有反义含义的词。因这些词语是作者根据故事的需要临时创造的,或词语本身就隐含了衔接功能,这是汉语的特色用法。  本文共用五章来阐释所得,以期对今后词汇衔接理论在其他语篇中的应用研究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