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研究视翻译为语言转换,侧重于翻译文本和原语文本的对照比较,看其忠实与否。但翻译毕竟不是简单的语言之间的文字转换,尤其是文字翻译。于是翻译理论家们就开始寻求其他的新的理论来支持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翻译的文化视角。后殖民翻译理论从后殖民视角考查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权力运作,认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存在着权力差异,这两种文化之间从来就没有过任何平等对话。权力差异作为后殖民翻译研究的中心,主要表现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在翻译活动上的不平等。作为强势文化和其译者,往往会漠视弱势文化和文本,在翻译上主要就体现为对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等的强势,一味地满足本国读者,而视原语文化予不顾。在翻译中,异化使得源语言的异域性最大限度地得到保留,译文读起来必然就像译著。归化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方法,意味着消除源文本中的一切陌生感和异域感,使译文读起来像原著。但归化不利于文化的有效传播,常常以文化流失为代价。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幽默、讽刺、生动的描写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使其作品脍炙人口。由于老舍的特殊地位,对其人和作品的研究方兴未艾。相对而言,对其作品译作的研究则略显薄弱。本文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依据,从归化角度对《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文化流失的问题进行了评析。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回顾了翻译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介绍了后殖民(翻译)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体系,其重要人物及其理论,指出译者应以对欧美文化中心和文化霸权的消解为己任,力避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渗透与吞噬。第二章从后殖民翻译角度阐述了权力差异,认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在翻译上的霸权主要体现在文本翻译的数量、文本的选择、文本翻译的策略等等。第三章指出强势文化译者在翻译时一般采取归化策略,并介绍了归化策略的几种具体方法以及对归化策略对传播文化方面的不足进行理论分析。第四章是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对《骆驼祥子》文本、作者及译本的综述性介绍,指出《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独特且文化色彩浓郁。其次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指导,权力差异现象为出发点,从归化策略的角度对伊文·金译本进行评析。通过考察归化策略在不同程度(完全、部分)和不同角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造成的文化流失现象,指出采取归化翻译是强势文化的一种霸权体现,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不能很好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第五章为结论,对伊文·金以及强势文化在翻译上的霸权给予批判,指出翻译应该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不会导致文化流失,从而更好地促进文件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