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许,记录着人类流血流汗的历史,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深刻的情感记忆。梦是对情感的一种表达,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延续。人们从“庄周晓梦迷蝴蝶”中感叹生命的美妙,往往在谈及梦的时候,都会赋予它幻想的色彩,而这些幻想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伟大的劳动人民实践中逐渐成为了现实,梦的颜色在时代的照耀下也愈显鲜亮。实践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摆脱了梦的束缚,勇于做敢于想,不断的发掘外物,不断的将梦想演化为真实。梦可以是鼓舞的,也可能变成牵绊。如果只愿意活在梦里不愿意接受失败和再实践,人类是不可能有发展的,之所以人类有欲望,有感知,期望改造,才有了让梦想成为人类进步的动力。从现代科技发展的进程来看,如果没有科幻小说作者的夸张表述,人们也就不会产生将梦想造就成真实的想法。我们从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中看到了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美好向往,如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日中天,中国人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告诉国人,告诉世界,我们是不甘落后和挨打的民族。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于和平发展的期许,是对于独立自主的坚持,更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追求。“梦”和“理想”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所谓“梦”,代表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期许、渴望,或者又可以概括为一种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夙愿;而“理想”相对于“梦”而言,更倾向于是一种计划性和目标性的概念,是在“梦”的基础上更具操作性的规划和施行。理想可以根据目标的不同,划分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职业理想;同时也可以根据目标实现的期限来划分,即长期理想和近期理想。比如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这个最高理想实现的近期目标,它是实现最高理想的一个必经阶段。在十八大以后,“中国梦”被赋予了更多元的内容,“梦”作为一种人类情感上的支撑,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供了动力和生命力,它可与“理想”相互依存,上升成为一种信念,呈现出一种崇高的心理状态,而这就能够让中国人民有充足的理想信念去坚信“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理论分析和对中国发展的实践进程的研究,从中国在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成功实践对中国在曲折中发展的见证,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勤奋努力当家作主的民族凝聚力和力量,也见证了“梦”和“理想”在这段曲折中前进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推动力。本文从深入认识和分析“中国梦”的价值和传承的意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以及对现代中国发展态势的正确评价中,看到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必要性。同时本文还对“中国梦”的本质属性进行必要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意义和理想路径。本文共四个部分。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中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性预见,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借鉴。第二部分通过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对“中国梦”的发展,分析“中国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的影响。第三部分立足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通过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论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对中国道路选择的决定作用,是中国之觉醒;对“中国梦”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人的独立而自由的发展才是中国的救亡之道;对“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是同一立场的发展理念进行论证,引出中国的富强之路是符合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制和政策,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观点的。第四部分是对文章前三个部分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