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评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诱导缓解治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分析初诊时营养状况对早期疗效及相关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探讨ALL患儿营养状况与血清蛋白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ALL患儿的营养状况,降低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提高早期治疗效果及远期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病历,获得本单位55例ALL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评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诱导缓解治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分析初诊时营养状况对早期疗效及相关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探讨ALL患儿营养状况与血清蛋白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ALL患儿的营养状况,降低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提高早期治疗效果及远期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病历,获得本单位55例ALL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AL L危险度分层)、实验室生化资料(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前白蛋白(serumprealbumin,PA))、疗效资料(第15天骨髓形态学和第33天骨髓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化疗相关不良反应资料(感染、肝损、粘膜损害、胃肠道反应等)。根据BMI水平将患儿分为营养不足、营养正常及营养过剩三组,了解ALL患儿诱导治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分析初诊时营养状况对早期疗效及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探讨营养状况与血清蛋白的关系。采用统计学方法卡方检验、Fi 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5例ALL患儿中,男性31例(56.4%),女性24例(43.6%),男女比例约为1.3:1;初诊年龄2-15岁,中位年龄7岁,其中2-10岁患儿38例(69.1%),≥10岁患儿17例(30.9%)。初诊时营养不足11人(20.0%),营养正常28人(50.9%),营养过剩(肥胖/超重)16人(29.1%)。诱导治疗结束时,营养不足13人(23.6%),营养正常28人(50.9%),营养过剩(肥胖/超重)14人(25.4%)。在诱导治疗期间,ALL患儿的营养不足发生率由20.0%增加至23.6%;营养过剩率由29.1%降至25.4%。初诊时的营养状况与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2.ALL患儿在诱导缓解治疗前后,三组间营养状况与血清ALB、PA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诱导治疗前FALB=2.425、FP A=0.695;诱导治疗后FALB=0.682、FPA=2.012;P均>0.05。采用Spearman分析诱导治疗前后BMI与血清蛋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LL诱导治疗前,BMI与血清ALB(r=0.165,P=0.230)、PA(r=0.066,P=0.631)无明显相关性。ALL诱导治疗后,BMI与血清ALB(r=-0.137,P=0.318)、PA(r=-0.259,P=0.210)无明显相关性。3.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三组间营养状况与第15天骨髓形态学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841)。三组间营养状况与第33天MR 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两两比较显示营养过剩组与营养正常组之间第33天MR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6)。以第33天MRD为因变量,营养状况、危险度分层及免疫分型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营养状况与危险度分层是第33天M RD阳性的危险因素(P=0.006、0.000)。4.ALL患儿初诊时不同营养状况与感染(χ2=1.068)、肝损(χ2=3.421)、粘膜损伤(χ2=0.928)及胃肠道反应(χ2=0.466)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结论:1.ALL患儿在诱导治疗期间营养不足患病率增加,由20.0%增加至23.6%;2.初诊时营养过剩是第33天MRD阳性的危险因素,初诊时不适当的营养状况(BMI)可作为早期疗效的危险因素。3.ALL患儿诱导治疗期间营养状况(BMI)的分组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无关,血清蛋白(ALB、PA)更适合作为营养评估的辅助参考指标。4.初诊时营养不足及营养过剩的ALL患儿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营养正常的患儿高,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SII)对评估胃肠间质瘤(
目的:通过分析179例行前列腺穿刺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诊断中的价值,从而获得能够有效预测PCa疾病发生与发展的生化指标。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1月
目的:通过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41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94例,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325例。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均衡两组间基线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影响
目的:通过分析MRI、DWI、MRS检查与前列腺活检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探讨MRI、DWI、MRS检查对临床前列腺活检的指导意义,为临床前列腺癌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地研究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超声引导下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175例患者的临床数据。依患者的PSA值分组为≤4 ng/ml,4-10 ng/ml,10-20 ng/ml,>20 ng/ml四组,
目的:对比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BV-HCC)、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CV-HCC)及非乙型非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NBNC-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差异。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数据库,查找从建库至2020.5.10发表的关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或者非乙型非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队列研究的文献。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的预后因素,为临床医生更好的诊断及治疗PTL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4月至2020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52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文对原发甲状腺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36例进行预后因素的分析,应用
目的:了解在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展为肝癌是否通过肝硬化途径,并比较NAFLD相关肝癌中合并肝硬化患者与不合并肝硬化患者在临床资料以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确诊为肝癌的患者3968例。排除年龄小于18岁、胆管癌、肝转移癌、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不明原
目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2%。GIST的生物学行为多样,约有10%~30%的GIST为恶性肿瘤[1],SEER数据显示即使小GI ST,也有恶性可能。目前GIST的恶性潜能依据术后组织学评价其复发危险度,而术前无法预测GIST的良恶性。如何在术前尤其是小GIST的发展早期评估其
目的:在世界范围内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六位,死亡率位居第三位。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排在所有肿瘤的第五位,死亡率第二位。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十分困难,患者通常存在肝硬化背景,患者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小肝癌与肝硬化结节不易区分,通常需要使用一种或多种影像方式对肝再生结节进行早期的检测和准确的定性诊断。但是在结节小于2cm时,疾病的定性诊断变得十分困难。早期做出明确诊断能够明显改善肝癌的预
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预后较差。现对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科的PCNSL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研究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可能存在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0日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科的PCNSL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首次就诊时症状,B症状,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