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脉诊法在《内经》中有大量的论述,其中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在《内经》中提及达到了十几篇之多,可谓详尽。在《内经》中人迎、寸口脉法直接用于指导针灸临床,运用此诊法,去定位病变经络,再根据寒、热、虚、实制定治则治法并判断预后。其理、法、穴、术完备。而《脉经》对人迎、寸口脉法又有新的认识,提出了“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把人迎脉由颈部移到了左手。由于王叔和另出新论,而使后世医家对此多有争论。本文通过对人迎、寸口脉法的相关文献的收集与研究,试图揭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实质。然后把这种变化作为突破口,依据《易经》中的阴阳思维整理《脉经》的手检图脉法,最后以诊脉部位的个数来梳理诊脉法,并分析传统哲学思维在其中的应用,以期拓展针灸临床思路。首先本文收集对人迎、寸口脉法有详细论述的古今医籍15部和现代文献9篇并结合10余部相关著作加以梳理,以《内经》的人迎、寸口脉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分类、对比的方法深入的剖析人迎、寸口脉法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实质。本论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收集先秦至现代对“人迎、寸口脉法”有详细论述的主要医家及主要论著,并对各自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地挖掘的剖析,总结和提炼其独到的学术观点。重点把握每位医家对诊脉部位及脉理的论述。依此为基础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实质。第二部分则是按诊脉部位的多少来梳理诊脉法。通过对历代文献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王叔和并未偏离《内经》的思路,他是在深入理解和领悟了《内经》的思想后提出了“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诊脉理论。虽然诊脉的部位发生了改变,但其本质仍是依据了《内经》的阴阳理论。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有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思维,才使得王叔和敢于偏离经典,提出自己新的观点。“人迎、寸口对比诊脉法”实际又可称作阴阳脉法,不论“人迎脉”在颈部还是在左手,“人迎脉”所候诊的都是人体之阳,与之相对应的寸口脉就候诊人体之阴,这样就整体的把握了全身的阴阳,完成了诊断的第一步。以诊脉部位的个数来梳理诊脉法时,笔者认为大致有四种,即以三部九候为代表的多脉遍诊法,《内经》的人迎、寸口脉法,《难经》的独取寸口诊法和《脉经》的手检图脉法。对脉诊部位的选择和个数的多少,笔者研究认为不是人为刻意规定,背后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没有离开传统哲学对宇宙万事万物,对人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