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科学的财税体制,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财政活动的效益和效率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提高财政绩效,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国情特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财政体制各有不同,要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必须考虑地方的特殊情况,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近些年来,各地不同层级已有一些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实践,组织架构、制度保障逐渐完善,在支出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运用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等前期财政改革和金财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彰显,仅仅对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且绩效评价集中于财政资金支付的合规性,并无法完整地描述财政活动的绩效,不能保证通过财政活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此外,大部分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由地方财政部门推动,受限于制度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在改革推行及结果运用上困难重重;金财工程建设程度的参差不齐、与其他政府信息工程的接口不统一等技术层面的问题,都阻碍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鉴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选取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为研究主题,将各地经验予以梳理、升华,辅以理论分析,有助于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推动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论文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两方面深入研究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论文先从理论分析入手,揭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财税体制改革、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阐述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分析框架和逻辑关系,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地方预算管理的相关问题,夯实改革的理论基础。论文坚持实践与理论、具体与抽象、表与里、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坚持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文献调查与实际调查两个统一,对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践进行了回顾和问题分析。总结梳理各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动因、方向、方式、亮点、成效,以及改革的缺陷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在参与某省A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全过程的基础上,论文选取该县改革实践作为案例分析,阐述A县财政运行现状和县情、改革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保障,以具体项目实践归纳总结改革成效、改革亮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论文对美国及其他OECD国家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经验进行了归纳及借鉴,最后提出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对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未来进行展望。论文主要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拓展、丰富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结合实践中的财政预算管理内容,明确提出预算绩效管理在包含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包含预算收入绩效管理;在包含公共财政预算收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社保基金预算收支、债务收支、转移支付制度及财政体制都应纳入预算绩效管理。二是为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行提供了针对性、可行的意见。论文从改革实践经验出发,针对近年来预算绩效评价改革“孤军深入”似的推进,跳出预算管理范畴的限制,以更高和更宽的视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就法律保障、政治保障、制度保障等战略构想以及财政手段、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推进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