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维贫困是未来贫困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我国未来精准扶贫的重要评价指标。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考察了单一货币收入贫困,但是牛津大学Alkire教授和华盛顿大学的Foster教授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剥夺理论,率先提出了多维贫困的测算方法——AF法。随后国内外学者运用该方法系统研究了多维贫困的测算,又从指标、地区和时间等方面对多维贫困进行分解,同时也对多维贫困的状态持续性和致贫因素进行延伸研究。然而,现有文献对多维贫困的研究主要基于空间同质的均衡假设,但是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特征——空间差异性。 本文以2011、2012、2013和2014年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贫困农户为研究对象,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在南疆三地州农村地区进行的住户微观调查。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的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空间格局、动态演进以及从空间计量角度考察宏观致贫因素与多维贫困的空间关系,进而提出改善南疆三地州农户的多维贫困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南疆三地州多维贫困发生率整体在持续下降,从多维贫困指数M0的角度看,该地区多维贫困程度也在持续好转;(2)分地区看,克州地区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在三地州中一直保持最高,喀什地区的多维贫困发生率排名不断上升,和田地区的排名出现持续下降;在研究期内,克州地区的多维贫困指数最大,和田地区次之,喀什地区最小。从单一维度分解看,教育和家庭人均纯收入对长期多维贫困贡献度最大,两者的贫困贡献度几乎超过55%,其中家庭受教育程度的贫困贡献度最高;(3)从时间动态角度看,大部分县市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出现下降趋势,仅有部分县市出现先降后升。(4)无论从多维贫困指数和多维贫困发生率,核密度的动态演进图说明三地州的多维贫困状况得到改善。(5)不考虑空间因素,我们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中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教育支出和人口密度明显降低多维贫困指数。各宏观因素对多维贫困情况的作用效果在三地州之间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总体而言,人均教育支出和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多维贫困状况。但运用空间Dubin模型检验时,我们发现人均教育支出在地理上的集聚是产生多维贫困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人口密度也明显缩小了多维贫困的空间差异性。农村医疗水平相反扩大了多维贫困的空间差异性。人均GDP、金融发展和第三产业比重在地理空间权重下为正相关,但不显著。(6)从三种效应分解看,人均教育支出对多维贫困指数存在显著的总效应、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且其多维贫困状况的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人均耕地面积对多维贫困指数具有显著的负向总效应。人均GDP对多维贫困状况有显著正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人口密度对多维贫困指数具有显著的负向总效应。而第三产业比重、金融发展、农村医疗水平仅对多维贫指数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城镇化率对多维贫困指数具有显著负向的总效应和间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