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1950年代到60年代初,是新中国对外汉语事业的开创初期,1958年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是这一阶段国内汉语教学成果的总结。本文以《汉语教科书》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教学思想,运用统计、定量、定性和对比相结合的方法,对教材的语音和词汇部分进行了研究,总结其特点和意义。论文共有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其中在选题缘起部分对为何选取语音和词汇部分为研究内容作了解释,因为本文认为这两个要素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第二章介绍了《汉语教科书》的编写概况,主要包括教材的成书背景和编写基础。成书背景与当时的外交环境和国内环境、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教学计划和目标密切相关。编写基础包括主编邓懿及其采用的教学方法、当时的语言学理论基础、语音教学的编写基础和词汇教学的编写基础。其中邓懿在在哈佛大学美国陆军中文训练班(ASTP)的经历,对专修班的教学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后一小节对《汉语教科书》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例进行了介绍,其编写目的就是使汉语初学者对汉语获得初步认识,提高其听说读写技能。第三章对《汉语教科书》的语音教学内容编写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教材的拼音标注和语音内容的编排情况,包括语音练习的设计。最后总结了其语音编写的特点,主要包括:受结构主义影响,强调因素教学、对语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注重发音难点、注重语音的反复练习,强调发音的准确性、北京话语音特征明显。第四章对《汉语教科书》的词汇部分的编写情况进行了研究,本章主要参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和《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对词汇数量、难度等级和语义分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了词汇编写的特点:严格控制词汇量、词汇为语法教学服务、注重体现词汇的政治思想性。第五章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汉语教科书》语音、词汇编写所体现的原则和特点、《汉语教科书》的历史意义和不足。所体现的原则主要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重视口语,强调发音、符合新中国语言政策和政治环境对教材编写的要求。《汉语教科书》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其编写在对外汉语教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语音部分理论讲解过多、日常生活类词汇较少。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