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现内圣外王的途径上,王阳明心学开辟了区别于朱子理学智性之路的另外一条途径:德性之路,在当前智性学习简易化、大众化的背景下,德性之路无疑给当前的德育困境提供另外一种角度的启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指向是如何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行善去恶。它首先立足于人的有限性之上,剖析了人内在的、先天的道德困境,心至善无恶,意有善有恶,心与意的绝对矛盾造成了道德行为的双向维度——有善有恶;其次,人之为人,是以人伦关系的定位而存在的,作为人,必须自觉、自愿地承担人伦责任,但许多人不愿、不能自觉承担人伦责任,在道德实践中知恶不去、知善不为。针对此道德困境,王阳明开出了一个简易可行的妙方——良知与致良知,良知人人本有、人人自有,良知至善无恶,可评判是非善恶,良知灵明、自知,可作为道德行为主体,命令道德主体自觉践行道德规范,良知即是天理,人人可以致得良知,依据良知之德性标准,良知决定自我成就高度。作为主体性的人不仅时时、事事实践人伦事务,更要做出相应的成就。王阳明认为,德育实效性必定是建立在自身德性高度基础的成就自我之路。每个人都应依据自身实际探寻自身性情中的优势,并将自身特质及优势发挥出来,去从事自身喜爱并擅长的某个职业,在该职业岗位上认真履行职业责任,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德育实效性要求成年主体必须知行合一、知行并进、以行为先,在日常事务中时时刻刻秉承良知,认真有效地做好当下手头事务,履行好当下的人伦责任。如果每个社会主体都能找准自身定位,依才成就自我,社会秩序也就井然有序、社会关系也会和乐融融了。正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论。对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王阳明德育思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王阳明心学思想形成发展要素。任何思想都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王阳明心学是王阳明人生智慧结晶,龙场贬谪是其人生的转折点,是其心学思想发生的起点,孟子的性善论是他良知的直接来源,明初的心学思潮也为其心学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第三部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立足点——心即理的人性论。虽然理论上人性本善、人心本善,但人生而接物,在动机上不可避免会产生恶,心意是绝对矛盾的,要保证行动上的善性,必须以心、性情工夫现知本体。第四部分,阐述王阳明以良知为核心的德育思想。依据良知本体,人人都拥有成圣资源,依据致良知工夫,形成自然分限的德性差别层次,德性层次决定自我成就高度。第五部分,王阳明心学视角下的德育实效性的评判标准。王阳明德育实效性的评判标准是动机与效果并重的评判标准,德育是德性与德行并进的过程,既重动机,更重效果,动机是效果的保障,效果是动机的实效性表现。第六部分,王阳明心学视角下的德育实效性的具体进路。德性指导德行,致知工夫程度决定了德性层次的高低,而德性的高低决定了道德责任的承担层次,道德责任的承担是在通过一生中的事上磨练成就。第七部分,王阳明心学思想对当前德育实效性的启示。根据王阳明德育思想内容,指出当前德育实效性低的表现及原因,由于“去生活化”和“去实践性”的教育理念影响,再加上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们在选择人生之路时容易迷失自我。解决方法应着重建立人的主体性。德育应首先要立足人性,其次,德育是通过榜样和模范的带头作用来显现的,这对成年群体的德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为政者、教育者、为人父母者三类成年群体中,为政者的德行最为重要,因此,德育实效性实际上是政府为首的系统性的社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