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词汇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又一次被英语研究的专家们重视起来,并且众多的学者和教师将词汇研究运用于英语教学。其中,研究者对词汇附带习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的学习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的词汇附带习得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听或读的过程中附带学习词汇。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对所听或所读的内容上而不是仅仅放在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上。也就是说,在听或读的认知过程中词汇习得仅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副产品而非主要目的。研究表明词汇附带习得的学习方法是对直接词汇教学法的一种有益补充。有关词汇附带习得最为著名的理论就是由B. Laufer和J. H. Hulstijn于2001年提出的“投入量假设”(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的概念。该假设认为学习者在实施语言活动时其投入量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需要(Need),搜索(Search)和评价(Evaluation)。不同的任务引发的投入量是不同的,而不同的投入量将决定该任务对学习者词汇附带习得的学习成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英语学习群体,目前国内对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多以在校大学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做的实证研究。但是针对国内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的词汇附带习得的实证研究却很鲜见。本篇论文正是基于B. Laufer & J. H. Hulstijn(2001)提出的投入量假设对中国在校高中生进行的一项实证性研究。目的在于调查不同的投入量对中国高中学生阅读过程中二语词汇记忆并保持的影响,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我国高中学生是否能够在阅读时进行词汇附带习得?2)不同的阅读任务是否影响中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3)不同的阅读任务怎样影响中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本文选取某中学高中二年级三个自然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学习者的词汇附带习得是通过一项实验和三次测试来完成的。实验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首先对目标词进行前测(pretest)以确保研究对象对目标词熟悉的数量低于5%,时间为十分钟。实验第二步:三个组的实验对象在30分钟内阅读一篇字数相同的英文材料,但其阅读任务不同。第一组阅读文章,做出选择;第二组阅读文章,翻译文章中含有目标词的语句;第三组阅读文章,用目标词造句。阅读任务完成之后,由随堂老师立刻对实验者进行目标词及时测试(immediate test )并收回试卷,测试时间为十分钟。实验第三步:及时测试结束两周之后,进行延时测试(posttest),内容、时间及形式同及时测试。通过运用社科研究统计软件(SPSS, 12.0)版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并得出以下发现:1)学习者可以在阅读中实现词汇附带习得,但不同的阅读任务对学习者的词汇附带习得是有影响的,描述性统计量的平均数(Mean)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明确显示了三组受试者对目标词的实际掌握情况差异明显。2)就不同阅读任务对词汇习得效果的差异而言,投入量较高的阅读活动比投入量较低的阅读活动更有效。3)不同的阅读任务对词汇附带习得影响显著,“阅读之后用目标词造句”的阅读任务促进了学习者更好的词汇习得。“信息进程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因为在该任务中,学习者投入了比在“阅读之后回答问题”和“翻译文章中含有目标词的语句”任务中更多的“工作量”。作者希望本篇论文的研究发现可以为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帮助。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水平相当的英文课外读物以扩展自身的词汇量。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投入量假设”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设计“投入量”较高的课堂阅读任务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单词成效以及拓展词汇。最后,教师应倡导学生采用其他多种方法学习单词,而并非只依靠单一的阅读手段来记忆单词或只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得词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