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
2002年底,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侵袭我国,波及我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6个县(区),累计报告“非典”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病灾难,严重威胁了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交往,使得上到党中央、国务院下到黎民百姓开始关注疾病预防控制,并意识到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大意义,以及我国疾病防制体系的薄弱环节。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围绕该目标和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研究专家、政策制定专家和政策实施者三方的达成一致,进行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战略研究,首先以公共产品为导向,明确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功能定位,详细界定了国家、省、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基层卫生防保组织的职责与任务;其次,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模式,理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现行管理体制,提出组建疾病控制管理局的建议;最后,围绕已界定的公共职能和项目,明确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必需的人力配置、经费配置与机构建设规模和装备标准。
目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机构的功能定位得到了明确,组织机构建设已完成,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所需要的人力和经费配置,以及基本建设和工作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如何把已明确的财力、人力及仪器设备合理地分配到机构各项具体工作如免疫规划、艾滋病防制等中?如何在疾病控制机构、科室以及具体工作三个环节中把机构公共职能贯彻到底,真正实现已明确的我国疾病控制机构功能定位?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一套系统的、规范化的技术和管理程序,从机构、科室和项目工作三个层次上来对疾病控制机构进行管理和资源配置,指导疾病防制资源包括人力、经费以及仪器设备等的合理分配,使得每一工作项目工作都能具体落实,继而实现我国疾病控制机构公共职能的切实落实。
(二)我国免疫规划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免疫规划工作在新的疾病形势下面临许多新问题,免疫规划工作缺乏经费和设备保障、组织和人员保障、制度保障等。
本研究从项目规范研究入手,选择我国现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点之一--免疫规划工作作为具体研究目标,提出了规范研制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提供一整套模版和框架要素,指导除免疫规划工作以外其他项目规范的撰写;从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入手,旨在抛砖引玉、举一反三。
二、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运用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理念进行规范框架要素的研制;运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进行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各框架要素具体内容的完善和论证;使用“标杆管理”理念进行完成规范的人力、工作经费与仪器设备需求研究。选用“规范差距分析法”进行“现实”与规范“理想”间的差距比较。
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机构意向调查和基本情况调查,焦点问题访谈、二级资料提取、头脑风暴法,以及规范机构模拟运作等。
在全国选取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广东、黑龙江、陕西、甘肃、山东10省作为调查样本省,共抽取并调查了88个地级85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机构调查样本;对102位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反复进行14轮540人次的咨询与论证以完善规范具体内容;收集并分析5个地级、6个县级机构自2005年7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的规范模拟运怍资料信息作为规范完善和人力、工作经费和仪器设备测算研究的依据。
三、主要研究结果
(一)免疫规划工作规范的研制
1、免疫规划工作规范研制原则
(1)合法原则;(2)职责任务一致原则;(3)强化流程管理重实证原则;(4)现实与发展兼顾的原则。研制原则的具体阐述详见附件《免疫规划工作规范》。
2、免疫规划工作研制框架及其界定
(1)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概述
概述包括免疫规划工作的概念、制定规范的背景、规范包含的主要内容等几项内容,分述被界定为7个方面,具体包括工作目标、内容和方法、工作流程和步骤、技术文书、过程质量控制指标和要求、工作频率和数量、工作考核指标,并对7个方面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2)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分述
规范分述则是将免疫规划各工作内容如常规疫情报告,围绕工作任务和目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流程和步骤、技术文书、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工作数量和频率、工作考核指标7个框架要素进行具体展开。其中,7个框架要素的具体内容详见附件《免疫规划工作规范》。
(二)现况与拟定规范要求差距及制约因素分析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其规范质量要求的现实达成程度为81.0%;工作数量和工作频率的总体完成程度为80.3%。造成上述免疫规划工作现实与规范之间差距的因为分析发现,不管是工作数量还是工作质量达成的制约因素均归结为:一是与免疫规划工作规范配套的工作经费不到位,二是与免疫规划工作规范配套的人力资源缺乏,三是与免疫规划工作规范配套的仪器设备配置的不到位。其他的如与规范工作内容相配套的制度不完善、职责分工的不明确,协调乏力也成为了规范现实开展的制约因素。
(三)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支持系统研究
1、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研究
详见文中免疫规划组织和制度保障部分。
2、人力需求研究
目前地级机构免疫规划工作人员为1840.4人,县级机构为13833.7人;标杆人力测算结果显示地级需要3322.2人,县级需要24481.7人;理想人力调查显示地级需要4352.4人,县级需要37490.6人。
在现有实际人力的基础上,如果要达到标杆水平,地级机构需要增加80.5%,县级机构需要增加77.0%;如果要达到理想水平,地级机构需要增加136.5%,县级机构需要增加171.1%。
3、工作经费需求研究
模拟运作测算所得全国地级机构一年共需投入37210.8万元用于从事免疫规划,县级机构为144873.8万元;回顾调查实际市级需要10492.3万元,县级需要41390.3万元;理想需求中,市级为13630.6万元,县级为50594.8万元。
4、仪器设备需求研究
根据意向调查结果,免疫规划工作需要配备仪器设备58种。
目前我国地级机构已经花费各类仪器设备购置经费19005.0万元,满足免疫规划工作需要购置经费74608.6万元,需要增加292.6%;我国县级机构已经花费各类仪器设备购置经费127905.1万元,满足免疫规划工作需要573235.6万元,需要增加348.2%。
目前县级机构每年平均专项经费投入7898.8万元,每年保证仪器标准配置所需追加投入经费25581.0万元,经费缺口为17682.2万元,在目前的基础上需要增加223.9%;目前地级机构每年平均需要专项经费投入1923.2万元,每年保证仪器标准配置所需追加投入经费3801.0万元,经费缺口为1877.8万元,在目
5、免疫规划工作的部门协调与社会参与研究
免疫规划工作的社会职责部门涉及到多个相关职责单位或机构,分别是: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乡(镇、街道)预防保健机构、大众传媒、教育机构等。各工作内容均不是由哪个机构独立完成的,而是由一个或以上主要职责单位和至少一个协调配合单位来共同完成的。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落实程度均在80%以上,其余部门在50%-80%之间。
(四)规范预期效果分析研究
新研制规范都比2001年版规范在整体上更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逻辑性,研究内容更加详尽;从专业人员的角度来看,规范中有关各工作内容过程质量指标及要求足以能够把握免疫规划工作的质量;规范中有关工作量和工作频率要求是能够实现免疫规划工作的目标;规范中有关工作考核及其标准要求能够全面把握和评估其工作绩效。随着机构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完成程度的增加,机构所在地区传染病报告率、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呈上升趋势。可以说,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对于提高免疫规划工作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