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游憩和社交的场所,在深圳市的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下人们对公园的游憩需求更加迫切。深圳市已经建成由社区公园-城市公园-自然公园组成的三级公园体系。自然公园主要供人们节假日休闲使用,且往往需要乘坐交通工具才能到达,社区公园虽然距离居住区较近但是规模小、设施简单、管理松散,其服务质量与城市公园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城市公园包括专类公园和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的服务对象较综合公园窄,且部分专类公园收取门票。相比之下,综合公园的规模、设备和日常管理最适合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的休憩、娱乐和社会交往的场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深圳市综合公园空间布局来评价综合公园在全市范围内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展现深圳市各区的市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地享有综合公园服务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为未来综合公园的更新与建设提供参考。由于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中没有提供人口的具体空间分布信息,不能有效地用于分析综合公园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的空间关系。由于城市中人群的大部分活动发生在各种建筑物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建筑物普查结果中深圳市各个区的建筑面积占比与其人口占比有较相似的分布特征,因此拟采用建筑面积的空间分布来模拟人口的空间分布,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内部活动人群对综合公园需求差异对建筑面积修正,以使的各区修正后的建筑面积比更加贴合人口比的分布。基于建筑面积的空间分布研究综合公园的空间布局均衡性,首先利用密度分析法,研究深圳市综合公园与建筑物需求密度和POI密度在空间分布上的匹配程度。然后通过网络分析法得到综合公园服务区,并将服务区与城市建筑物进行空间关联,然后从区、街道及个体层面分析综合公园的服务能力。研究发现综合公园总体空间分布较好,服务整体覆盖率较低。街道层面和综合公园个体层面服务能力地域差异较大。最后对服务盲区和已建成综合公园进行布局优化。服务盲区新增综合公园根据建筑物需求密度及POI密度进行选址,并与《深圳市公园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12-2020)》对比分析。而已建成综合公园根据其空间分布及服务能力研究结果在街道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布局调适策略,并在认识层面、规划层面及政策层面对深圳市综合公园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