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总结,对比不同侵袭危险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94例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标志物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提高临床医生对GIST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NIH分级法将94例GIST分为四组:极低危(13例)、低危(28例)、中危(22例)、高危(31例)。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的资料。结果:1.四组间在性别(P=0.887)、年龄(P=0.865)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四组间在临床表现(P=0.084)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便血),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腹部包块,纳差、反酸、乏力等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等。3.四组间在原发部位(P=0.00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得出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的原发部位不完全相同。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且发生部位大多数位于胃,其它部位的例数很少,故不再行组间比较。由本组研究可得出GIST原发部位的不同可能与危险度分级相关。4.行普通内镜联合EUS检查的23例GST患者,根据NIH推荐的分级标准,其中极低危7例,低危8例,中危6例,高危2例。根据患者普通内镜和EUS特征判断GST侵袭危险性,极低危8例,低危13例,中危2例,高危0例。EUS与组织病理学判断GST侵袭危险性的符合率为60.9%(14/23),一致性检验κ=0.420(P=0.001)。5.四组共47例行MSCT检查的GIST患者中,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在原发部位、生长方式、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方式、肿瘤血管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得出,低侵袭危险性的GIST多发生于胃,腔内型生长为主,肿瘤直径较小,且形态较规则,边界较清,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肿瘤血管不多见。随着肿瘤侵袭危险性级别的增高,GIST出现腔外型及混合型生长,肿瘤直径增大,形态多不规则,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易见肿瘤血管。6.四组间在肿瘤病理组织大小及核分裂象(P<0.0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四组均依据肿瘤大小及核分裂象进行的分级,故再未行组间比较。7.四组间在免疫组化标志物CD117、CD34、DOG1、SMA及S-100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Ki67(P<0.0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erman相关分析发现:Ki67在四组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且随着侵袭危险性的增高,Ki67呈增高趋势,两者呈正相关。8.四组间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的治疗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得出四组的治疗方法不同。随机两组间再行Wilcoxon秩和检验得出极低危与低危、中危、高危治疗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危与中危、高危及中危与高危治疗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得出极低危以内镜下治疗为主,低、中、高危以手术治疗为主。结论:1.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的原发部位不完全相同,GIST原发部位的不同可能与危险度分级相关;2.普通内镜联合EUS及MSCT检查可间接判断GIST的肿瘤侵袭危险性,为患者的术前评估及术中病理诊断提供影像学参考,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3.Ki67可作为GIST危险度分级的重要指标;4.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的治疗方法不同,极低危以内镜下治疗为主,低、中、高危以手术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