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该病症状多,既包括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又有非心源性胸痛、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食管外表现,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目前因饮食结构的变化、社会老龄化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胃食管反流病的全球发病率逐渐上升。然而,由于尚未建立客观准确的诊断反流的方法,使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24h食管动态pH值监测,比较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酸暴露情况的差异,探讨24hpH值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内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为临床诊治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用CTD-synectics公司便携式动态pH监测仪,对104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者进行食管24h pH监测。采用Johson和DeMeester 6种参数指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分以反映病人的反流程度,同时进行内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6种参数指标分别为(1.25±1.05;1.52±1.35;0.98±1.58;27.0±12.0;0.5±0.18;5.4±5.96),病例组分别为(6.25±8.27、9.35±11.01、3.05±6.93、140.91±230.90、3.33±4.93、19.16±36.28),两组经方差检验,差异具显著性(P<0.01)。10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35例,非糜烂性反流病67例,Barrett食管2例。反流性食管炎组6种参数指标分别为(8.48±7.75;11.39±11.04;4.24±6.03;137.54±115.94;4.46±5.00;21.94±24.22),非糜烂性反流病组分别为(6.05±8.51;8.56±11.00:2.52±7.41;146.87±275.04;2.84±4.88;18.28±41.67),两组经方差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性食管炎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组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31.4%和29.9%,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食管pn监测给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对反流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效果。食管pH监测是诊断GERD价值较高的方法。此外,本研究中,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24h食管动态pH监测指标、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酸反流的强弱、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不是引起NERD和RE发病机制差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