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从最开始接受自然的馈赠到工业革命后的疯狂索取再到1987年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人类共识。进入21世纪后,城市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城市圈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武汉城市圈作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典型代表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由于正处于城市圈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涌现出许多问题,如武汉市一城独大和城市圈内部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等,如果不及时处理好这些问题,武汉城市圈发展将越发失衡进而透支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研究如何合理规划武汉城市圈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湖北省乃至所有中国新兴城市圈的未来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基于以上目的,本文通过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承载状况进行评估,进而衡量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本文在原始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增加了水资源账户和污染物账户,并基于城市圈开放性在模型中加入承载力修正系数。随后,通过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7年间的社会经济数据和GIS数据进行分析,本文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以各地市为研究单元对武汉城市圈生态足迹、区域承载力进行计算。最后,通过区域生态赤字/盈余情况对武汉城市圈区域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建议。
计算分析的结论是,在时间变化上,武汉城市圈整体在2000-2010年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态,而2010年以后出现生态赤字,在2015年前后达到最大生态赤字,之后到2017年生态赤字大幅度减小;各城市方面,2000年只有潜江市和天门市人均承载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而到2005年武汉市和仙桃市相继出现生态赤字,而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圈其他城市的生态盈余也逐渐下降,武汉市的生态赤字逐年增加,其他三个生态赤字城市在2015年后赤字有缩减趋势。
根据区域承载状况研究结果,本文在综合考虑各城市的区位、资源、地形等因素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在生态赤字和核心区域加强区域统筹,提升土地利用水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城市圈各城市的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基于以上目的,本文通过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承载状况进行评估,进而衡量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本文在原始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增加了水资源账户和污染物账户,并基于城市圈开放性在模型中加入承载力修正系数。随后,通过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7年间的社会经济数据和GIS数据进行分析,本文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以各地市为研究单元对武汉城市圈生态足迹、区域承载力进行计算。最后,通过区域生态赤字/盈余情况对武汉城市圈区域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建议。
计算分析的结论是,在时间变化上,武汉城市圈整体在2000-2010年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态,而2010年以后出现生态赤字,在2015年前后达到最大生态赤字,之后到2017年生态赤字大幅度减小;各城市方面,2000年只有潜江市和天门市人均承载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而到2005年武汉市和仙桃市相继出现生态赤字,而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圈其他城市的生态盈余也逐渐下降,武汉市的生态赤字逐年增加,其他三个生态赤字城市在2015年后赤字有缩减趋势。
根据区域承载状况研究结果,本文在综合考虑各城市的区位、资源、地形等因素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在生态赤字和核心区域加强区域统筹,提升土地利用水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城市圈各城市的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