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拗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以麻黄为君,杏仁为臣,甘草调和麻杏宣降,配伍精当,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现代临床报道以三拗汤及其类方治疗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及慢性咽炎引起的咽干、咽痒、干咳无痰或少痰等上呼吸道疾病。为了阐明传统药物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探索中药复方的化学的研究方法,本文选取本方为主要对象,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和分析方面的研究,同时对其三个类方进行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并对它们进行了药理活性评价。以三拗汤及其类方三拗汤加味,五拗汤和七拗汤的水煎剂挥发油为研究对象,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计算机检索结合人工解析,从三拗汤挥发油中鉴定出50个化合物;从三拗汤加味挥发油中鉴定出86个化合物;从五拗汤挥发油中鉴定出105个化合物;从七拗汤挥发油中鉴定出84个化合物。其中复方中的主要成分基本来源于其组方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但各方中皆有部分成分在单味药的挥发油中并未检测到。为建立分析测定复方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奠定了基础。观察三拗汤类方挥发油部分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Th1/Th2亚群平衡性的影响,比较各方的作用效果,筛选出最佳对证方剂。以45、135、405μg/mLAch浓度激发时,与PBS对照组比,OVA/KSV组R_L增高值(与基值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P<0.01);BALF中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炎性细胞均显著升高(P均<0.01);BALF上清夜中IFN-γ及IL-4、IL-5含量均升高(P<0.01),其中IL-4、IL-5含量升高更为明显(P均<0.01);OVA/RSV组的肺组织病变程度十分严重(P均<0.01)。应用药物后气道反应性均显著降低(P<0.05,P<0.01);各给药组细胞总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与OVA/RSV组比均明显降低(P均<0.01),其中中性粒细胞降低更为显著(P均<0.01);各给药组IFN-γ、IL-4、IL-5的含量均较OVA/KSV组明显降低(P<0.05,P<0.01);药物应用后能减轻支气管周围炎的病变程度;其中七拗汤挥发油部位对各种指证哮喘的指标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三拗汤化学成分利用各种色谱、光谱方法进行系统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得到化合物12个并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包括糖苷类2个,苦杏仁苷及甘草酸;黄酮类3个,芒柄花素,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甾醇类1个,β-谷甾醇;有机酸类3个,苯甲酸,琥珀酸及正三十烷酸;生物碱类2个,麻黄碱及伪麻黄碱;以及苦杏仁苷的水解产物扁桃腈。其中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三拗汤中分离得到。并对三拗汤各部位及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活性研究,其中三拗汤的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都有一定活性,化合物中芒柄花素、甘草素、异甘草素有较强活性,以芒柄花素的活性最好,与阳性药物曲格列酮激活作用相当,为天然的PPARγ受体。采用HPLC/ESI-MS联用技术分析三拗汤及其类方效应部位,通过质谱数据,紫外吸收光谱推测出其中34个主要成分的可能结构,并与对照品比对,确认甘草素、异甘草素、芒柄花素及苯甲酸的化学结构。根据此实验结果,利用HPLC技术对三拗汤及其类方进行了在线分析,同时测定三拗汤及其类方中有效部位的效应成分扁桃腈、苯甲酸、甘草素、异甘草素和芒柄花素浓度分别在5.3~106,1.1~22,2.1~41.2.0.60~11.9,0.16~3.28μg/mL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各组分低、中、高浓度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9.0~101之间,RSD均小于2.0%。重复性良好.RSD均小于1.5%(n=6)。HPLC方法测定三拗汤及其类方效应部位中不同类型的5个组分的含量,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为方剂中多种类型复杂效应物质的分析评价提供了参考。论文主要特色及创新点:1.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从药材-方剂-类方的研究思路和基本认识,从中探索揭示方剂及类方配伍规律和科学内涵的有效途径。2.首次运用GC-MS的方法以分区段方式对三拗汤、三拗汤类方以及十味组方药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并研究三拗汤及其类方的挥发性成分对RSV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Th1/Th2亚群平衡性的影响,比较各方的作用效果,层层递进,揭示复方中单味药材与复方的关系,筛选出最佳对证方剂。3.通过生物效应跟踪评价,阐明三拗汤效应部位中激动PPARγ的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为芒柄花素、甘草素和异甘草素。采用HPLC/ESI-MS,对三拗汤效应部位主要色谱峰进行了归属和指认,并同时测定不同类型的5个效应成分在各类方效应部位中的含量,为阐明三拗汤的效应物质基础提供了依据,为方剂中复杂效应物质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