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二部小说,2007年出版的《灿烂千阳》虽然迄今尚未有评论家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过分析,但这部作品在读者中引起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是不容忽视的。从接受美学角度来分析这部在现今社会环境和社会气候下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将为这部现实性的作品提供很好的解读方式。自“9.11”事件以来,阿富汗一直与“恐怖主义”“塔利班”等名词挂钩,从而在东西方世界中留下扭曲的形象。通过讲述书中人物在阿富汗复杂的历史及伊斯兰文化背景下所经历的故事,《灿烂千阳》揭示了阿富汗自1974年以来约三十年间政权的变更及社会动荡下阿富汗妇女们苦难的困境,从而为东西方读者开启了一扇了解阿富汗的窗户,改变了他们印象中阿富汗扭曲的形象,也使他们对阿富汗人民尤其是阿富汗妇女充满了同情。本文试图用接受美学理论对这部集历史与虚构于一体的小说进行研究,并结合文本在读者中的接受情况来揭示出该书风靡全球的原因。本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为介绍和结论,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共分三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该作者及其现有的两部作品——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同时对作为本文主要研究方法的接受美学理论进行了简要概括。主体第一章借用接受美学理论中的隐含读者概念来分析文本如何通过召唤结构来激发并加强读者的阅读,同时借以表达作者的世界观和思想观从而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该作品与读者所处的现实世界结合紧密,文本真实读者的反应不可能与作品分离,故第二章主要分析真实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实现,其中分为真实读者对小说的写作技巧反应以及小说的文化反应两大类,并分别从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阅读过程中,读者通常通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游移视点,综合活动来实现文本的意义,而论文第三章则探讨了该作品的真实读者如何通过这些活动来完成与隐含读者之间的合作并最终实现二者的融合。本文最后总结了作者如何通过召唤结构去激发隐含读者的想象力使其融入并理解作品,并通过隐含读者和真实读者的反应,分析二者如何通过抽象的阅读活动进行合作,从而揭示出本书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