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正持续影响着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还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呈现出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的特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最易受自然气候影响的经济部门。由于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强,使得中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的外生风险加大。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象灾害的冲击一直是中国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领域,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19年对气象为农服务作出部署。因此,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领域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在充分汲取自然科学营养的基础上,基于经济学视角研究气象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灾害经济学和气候变化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究气象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概述研究周期内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与农业受灾情况的变动趋势,进一步构建涵盖干旱、洪涝、热浪和冷害四种灾害的气象灾害强度综合指数,用以刻画中国气象灾害的发生强度。然后,利用1981-2015年中国县级农业和气候面板数据,通过固定面板模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与要素决定模型,实证考察气象灾害对中国农业产出的总体影响,并捕捉气象灾害在时间、空间与作物间的异质性,在此基础上甄别出气象灾害通过各投入要素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农业产出的内在作用机制。之后,使用动态面板模型与长期差分模型评估气象灾害影响下中国农业生产的适应性,讨论短期和中期不同投入要素与农作物在抵御气象灾害冲击时的调整能力,并估计长期适应性对短期影响的抵消情况。进一步,基于实证研究的估计系数并结合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中长期气象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以农业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从“减缓”、“适应”和“预测”三方面提出应对气象灾害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中国农作物受灾情况总体上呈反复波动的趋势,过半的受灾面积造成了实质性的减产,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周期性和灾种集中性的特征。(2)气象灾害对中国农业产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气象灾害综合强度增加一个标准差会导致农业单位产值下降7.79%。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气象灾害强度增加,会带来劳动、化肥两种投入要素的增加,但会减少农业机械的投入。气象灾害强度增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3)气象灾害影响下中国农业生产的适应情况在各时期有所不同,不同农作物在抵御气象灾害冲击时的韧性存在差异。在短期和中期,劳动投入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动趋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明显减小。长期来看,面对气象灾害的冲击,农户在投入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两方面的适应能力对灾害的短期影响存在抵消作用,证实了农业生产存在长期适应性,尤其是反映出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贡献。(4)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未来预测结果显示,尽管气候适应正在发生,但无论是哪种预测方法和气候方案,全球变暖导致气象灾害强度增加,都将对中国农业生产力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各农作物单产的表现上同样如此。和这一领域现有研究相比,本文在研究视角、方法与数据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均有显著的特色和创新。首先,在研究视角上,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可能的是多种气象灾害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重点放在评估气象灾害的综合影响,提升了对气象灾害的全局性思考。其次,在研究方法与数据上,本文利用外生的温度、降水等气候数据构建气象灾害强度指标体系,在数据选取上克服了使用农作物受灾面积等社会经济数据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极大地填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使用县级农业面板数据库还能够克服微观调研数据在样本量和地域选择的局限性。最后,在研究内容上,本文甄别出气象灾害通过各投入要素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农业产出的内在作用机制,并科学量化气象灾害的长期适应情况,得出了可靠的结论,为各经济主体加深理解气象灾害与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