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修改后的《义务教育法》又加入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工作方针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然而现实是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素质教育难以推行。为找到德育的突破口,朱小蔓教授以情感教育入手,集中研究“情感品质与情感性德育”,即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性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世界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儿童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是在与教育者感情交流的过程,双方如果缺乏丰富的情感,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本人是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情感教育是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投入丰富的感情,这不仅在教学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在情感上是一片荒漠,如果照一般学生的方法去教学,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何况这一群体如此庞大(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留守儿童有三千万之多,占农村儿童总数的18%-2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我国的古训,如何深入到农村留守学生的内心去,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情感问题,这是我思考很久的一个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整体主义”的教育,立足“整体论”的视野,既注重学生的认知方面的发展,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日常经验,逐步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由于农村留守学生日常的生活与非留守学生有很大的反差,容易产生消极、封闭、自卑、悲观等心理,如果对他们缺乏了解和沟通,教学往往就是事倍功半。如何从情感入手,叩开留守儿童的心扉,使他们能够接纳、信服、往好的方面发展,这是教育者的良知,也是教育者的职责。当前,研究情感教育者有之,研究留守学生教育问题者也有之,如何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所作的一个初步的探索,先从一般性的情感教育研究入手,然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缺和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最后提出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作出的应对方法和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