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为一体的西部省份,其贫困问题长期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进入新的攻坚阶段,面临扶贫效应逐步递减、减贫速度日趋放缓的情况下,如何更加有效快速提升精准扶贫政策预期的积极作用,完善扶贫和减贫策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甘肃农村贫困是一种典型的能力性贫困。本文基于国内外有关扶贫开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文献,依托实证调研资料,从收入阶层视角出发,通过对农户的认知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利用能力、社会参与能力、要素流动能力等六大能力的比较分析,探讨了甘肃省农村贫困的具体表现和本质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减缓甘肃省农村贫困的政策建议。论文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思路、方法。第二部分综述国内外扶贫相关理论和能力建设相关理论,为下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梳理回顾自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以及甘肃省在以往的扶贫过程中主要的扶贫开发措施及其扶贫开发取得成就,最后总结了甘肃省扶贫开发政策演变的特点。第四部分基于上一部分的叙述,全面描述了甘肃省在新阶段下农村贫困出现的新特点和现实困境,对于贫困给出了特有的内涵,并重点详细阐述了能力性贫困的本质以及甘肃省农村能力性贫困的外在表现形式。第五部分以甘肃省18个样本村的调研为基础,通过对样本点农户收入分层,定量的分析比较了甘肃省18个样本村不同收入阶层农户的六大能力,对不同收入阶层农户的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的比较,从而得出能力性贫困的一般结论。第六部分提出了以农户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缓解甘肃省农村贫困的有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