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当今最严峻和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直接碳源。土地承载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而土地整治作为土地利用活动重要的一环,显著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此大背景下,研究土地整治与碳排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长时间以来,土地整治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但同时,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也会对区域的碳循环和碳库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碳源效应和碳汇效应。工程施工能源和物料的消耗导致碳排放量的逐渐增加,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导致项目区碳储量变化,农作物产量的碳吸收能力、农业种植模式以及农业生产投入产生的碳排放也会影响到碳汇和碳源效应。由于当前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测算体系还不够成熟优化,因此加强对土地整治碳效应深入研究对后期低碳土地整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查阅大量相关参考文献和资料,对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进行整合分析,以江西省乐平市的土地整治项目E为研究対象,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低碳农业理论,从项目区土地整治前后工程施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管理フ个方面出发,对研究区碳效应进行测算和分析,通过分析碳效应测算结果基于ISM模型提出加强低碳土地整治合理的对策建议并进行决策优化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工程施工方面,项目区田间道路工程消耗的碳排放总量最大,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使用能源和物料种类最多的工程,工程量大且复杂,从工程消耗的能源和材料来看,因为施工工程需要使用大量的机械,所以柴油是最大的能源消耗,且土地平整工程使用柴油量最大。由于工程施工中需要修筑沟渠、涵管或现场配制砼等灌溉与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所以水泥是最大的物料消耗。此次项目未涉及农田防护林工程,所以工程施工以碳排放为主,表现为碳源效应。
(2 )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项目区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在土地整治后不断増加,水田和旱地面积均呈増加状态,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面积逐渐減少,交通运输用地类别下的农村道路经土地整治后面积增加。这导致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应的植被与土壤碳储量也随之发生变化。最后经计算得出项目区土地整治后碳储量増加了159.707t,说明土地整治使项目区碳储量増加,表现为碳汇效应。
(3 )在农田管理方面,土地整治后的作物单产和碳吸收总量均处于增长趋勢,种植模式也由单一的单种模式转变为单种与复种模式相结合。农田耕作也会伴随而来碳排放,农药、农膜、化肥、农业机械和灌溉等农业投入会造成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的増加,通过分析农药和化肥的施用是导致农田耕作碳排放的主要原因。
(4)ISM模型能明晰复杂的因素问题,将土地整治低碳化措施进行层级分解能划分出该问题的表层措施、中间层措施、直接措施和最根本措施等层次,从而对土地整治碳效应措施进行决策优化,提出适宜整治区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有利于提升整治区的碳汇效应。
长时间以来,土地整治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但同时,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也会对区域的碳循环和碳库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碳源效应和碳汇效应。工程施工能源和物料的消耗导致碳排放量的逐渐增加,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导致项目区碳储量变化,农作物产量的碳吸收能力、农业种植模式以及农业生产投入产生的碳排放也会影响到碳汇和碳源效应。由于当前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测算体系还不够成熟优化,因此加强对土地整治碳效应深入研究对后期低碳土地整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查阅大量相关参考文献和资料,对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进行整合分析,以江西省乐平市的土地整治项目E为研究対象,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低碳农业理论,从项目区土地整治前后工程施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管理フ个方面出发,对研究区碳效应进行测算和分析,通过分析碳效应测算结果基于ISM模型提出加强低碳土地整治合理的对策建议并进行决策优化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工程施工方面,项目区田间道路工程消耗的碳排放总量最大,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使用能源和物料种类最多的工程,工程量大且复杂,从工程消耗的能源和材料来看,因为施工工程需要使用大量的机械,所以柴油是最大的能源消耗,且土地平整工程使用柴油量最大。由于工程施工中需要修筑沟渠、涵管或现场配制砼等灌溉与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所以水泥是最大的物料消耗。此次项目未涉及农田防护林工程,所以工程施工以碳排放为主,表现为碳源效应。
(2 )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项目区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在土地整治后不断増加,水田和旱地面积均呈増加状态,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面积逐渐減少,交通运输用地类别下的农村道路经土地整治后面积增加。这导致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应的植被与土壤碳储量也随之发生变化。最后经计算得出项目区土地整治后碳储量増加了159.707t,说明土地整治使项目区碳储量増加,表现为碳汇效应。
(3 )在农田管理方面,土地整治后的作物单产和碳吸收总量均处于增长趋勢,种植模式也由单一的单种模式转变为单种与复种模式相结合。农田耕作也会伴随而来碳排放,农药、农膜、化肥、农业机械和灌溉等农业投入会造成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的増加,通过分析农药和化肥的施用是导致农田耕作碳排放的主要原因。
(4)ISM模型能明晰复杂的因素问题,将土地整治低碳化措施进行层级分解能划分出该问题的表层措施、中间层措施、直接措施和最根本措施等层次,从而对土地整治碳效应措施进行决策优化,提出适宜整治区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有利于提升整治区的碳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