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氟尿嘧啶植入剂治疗恶性胸(腹)水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氟尿嘧啶植入剂治疗癌性胸腹腔积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诊断明确的中、大量恶性胸腔或腹腔积液患者,4周内未行放、化疗或生物治疗,没有化疗禁忌症。予胸(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1500 mg。植药前以及植药后0.25、0.5、1、2、4、8、24、48、72、120、240、360 h抽取胸腔积液或腹腔积液3 ml送检,其中4名患者还同时留取了肘正中静脉血样一并送检。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5-氟尿嘧啶(5-Fu)浓度,经拟合计算求取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氟尿嘧啶植入剂在胸(腹)腔积液和血液中的分布特点及意义,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入组12例病人。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腔内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后,在第一个采样时间点(0.25 h)胸(腹)水中氟尿嘧啶的浓度就已经明显高于抑瘤浓度,4 h胸(腹)水中的5-氟尿嘧啶浓度达峰值。在控释技术下,药物在胸(腹)水中缓慢、持续释放,有效作用时间达到15 d。曲线下面积(AUC)小,表观分布容积(Vd)极大,提示药物主要分布在胸(腹)腔,进入全身血液的药量低。对应时点胸(腹)水中药物浓度高,血药浓度很低,二者比较差异显著(t = 7.966, P < 0.05)。血药浓度随胸(腹)腔中药物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二者呈正相关(γ5 = 0.718,γ6 = 0.837,γ8 = 0.724,γ10 = 0.622,P < 0.05)。约8 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0.039±0.019) ug/ml,此后随时间推移缓慢下降,达峰后血药浓度波动较小,不同时点的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713, P = 0.622),没有明显的全身毒副反应,植药局部也未见明显溃疡、坏死,安全性良好。胸腔积液患者各检测时点的药物浓度要明显高于腹腔积液患者,考虑和腹腔积液量多明显大于胸腔积液量以及腹膜面积大,吸收快有关。不同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较大,提示氟尿嘧啶植入剂在体内的代谢个体差异较大。结论氟尿嘧啶植入剂胸(腹)腔局部缓释化疗,具有独特的长效特征和小的波动系数:药物在体内迅速达到有效浓度,局部药物浓度高,有效作用时间长,有望提高化疗效果;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的药物浓度很低,而且在体内保持较平稳的血药浓度水平,全身毒副作用小,病人易耐受;由于有效作用时间长,能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减少反复穿刺所造成的损伤和感染。从药代动力学角度,氟尿嘧啶植入剂胸(腹)腔内植入治疗癌性积液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化疗方式,对于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