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缩写,中文通常译为“公私伙伴关系”。指政府公共部门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允许社会资本所掌握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在实现政府职能的同时也为社会资本带来了利益,使社会有限的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带来了巨大的融资需求,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进行规范,传统融资方式持续收紧,庞大的融资需求与政府部门财政吃紧的矛盾迫切需要政府给予PPP融资模式充分发挥的空间。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各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项目以来,PPP融资模式在我国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我国学者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PPP融资模式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说,目前针对我国具体国情的PPP融资模式研究还较为有限,且国内学者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定性分析。因而,本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我国PPP融资模式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以期为PPP融资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重要性依据。论文首先梳理了 PPP融资模式空间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对PPP融资模式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内涵进行界定,阐述了 PPP融资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政府部门、社会资本和社会公众三个层面对我国PPP融资模式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机理分析;然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15年我国31个省份的PPP融资额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省域层面上,我国PPP融资额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地区PPP融资额的增长不仅受到本地区相关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了相邻地区PPP融资额增长的影响,全国各省域在发展PPP融资模式上具有显著的攀比效应,形成了竞相发展PPP融资模式的竞赛。(2)国内生产总值与PPP融资额呈显著正相关。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公众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越强,对PPP项目的需求也越旺盛。(3)固定资产投资与PPP融资额呈显著正相关。固定资产投资额愈高,愈有利于社会资本进行PPP项目长期投资决策。(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与PPP融资额呈显著负相关。政府可支出的财政预算愈少,对PPP项目的需求就愈强。最后,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PPP融资模式更好地发展,发挥PPP模式空间溢出效应的积极作用,本文从政府部门、社会资本与公众三个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性提出了完善我国PPP融资模式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