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发展需要提高农民收入,提高收入需要农民就业增加。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往研究在强调转移的同时,不仅认识到转移对整体经济及农村非农城市化发展的贡献,也大都认识到并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发展的支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需要并大体上有助于农村经济积极发展。我们应该利用这种经济现实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因此,重新认识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使二者协调进行,对劳动力良性转移和农村非农化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政策指导意义,也符合现阶段劳动力转移特点。 本文首先从文献综述和现状描述的对比中提出问题,并对要素状况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介绍由要素数量、质量等所决定的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说明经济发展必然改变生产的技术状况,产生对要素的节约、替代效应和对要素质量要求的变化。从而说明经济和要素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投入要素,劳动力转移自然属于要素配置范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自然是为实现农村经济有效发展并最终实现农村非农城市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必然也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理论上,二者协调发展是必要的。以往理论研究以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都说明农村经济积极发展并与这种转移相协调的必要性。之后,论述了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农业发展、农村非农分工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着重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指出农村技术进步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之源,得到启示:以适应性技术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农村适应性技术进步的多样性决定劳动力转移以至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并探讨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创新和分工-就业演进的微观协调机制;也通过个案调查分析实证了本研究思想。最后明确本文的中心结论:在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