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发展需要提高农民收入,提高收入需要农民就业增加。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往研究在强调转移的同时,不仅认识到转移对整体经济及农村非农城市化发展的贡献,也大都认识到并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发展的支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需要并大体上有助于农村经济积极发展。我们应该利用这种经济现实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因此,重新认识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使二者协调进行,对劳动力良性转移和农村非农化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政策指导意义,也符合现阶段劳动力转移特点。 本文首先从文献综述和现状描述的对比中提出问题,并对要素状况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介绍由要素数量、质量等所决定的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说明经济发展必然改变生产的技术状况,产生对要素的节约、替代效应和对要素质量要求的变化。从而说明经济和要素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投入要素,劳动力转移自然属于要素配置范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自然是为实现农村经济有效发展并最终实现农村非农城市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必然也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理论上,二者协调发展是必要的。以往理论研究以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都说明农村经济积极发展并与这种转移相协调的必要性。之后,论述了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农业发展、农村非农分工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着重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指出农村技术进步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之源,得到启示:以适应性技术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农村适应性技术进步的多样性决定劳动力转移以至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并探讨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创新和分工-就业演进的微观协调机制;也通过个案调查分析实证了本研究思想。最后明确本文的中心结论:在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其他文献
国内支持(Domestic support)是国家通过各种国内政策,以农业和农民为扶持资助对象所进行的各种财政支出措施。它是国家保护农业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由于对贸易的扭曲性作用,
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例话》是一本指导中学生写作的书,蕴含着写作教学的真知灼见。写作教学是一直是语文教学重要而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对该书的述评,揭示它对当前写作教学的
作为一种兴起的领导风格,谦卑型领导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基于组织战略理论,试图探究谦卑型领导对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同时考察决策速度和决策质量的中介作用。
中国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人口膨胀而资源短缺的农业国家追求工业化的发展问题,因此,“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
国内校园一般具有人员流量大、建筑密度大的特点,作为校园重要基础设施的地下管线,与师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面向校园进行地上建筑与地下管线的三维系统可实现综合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被忽视的一个群体,由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社会上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随父母离开原户籍所在地进入城市之后,由于城市生活
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理论上,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只体现为单一的生产功能,可以依据市场的价格信号进行最优配置。但实际上,土地不仅作为农
IPO抑价作为证券市场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讨论从未中断过。但是对该现象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论理认识。众多理论都有颇多争议,本文就目前为止的对IP
作为经济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效率问题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都对区域经济增长效率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具有
在同质化的时代,中国的笔记本电脑厂商在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上,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品牌,二是渠道。国内的笔记本电脑厂商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所以笔记本电脑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