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研究(1945-1976)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c_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战之后高等教育数量和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下,联邦德国将大学单类型结构转变成为大学-专业高等学校双类型结构,由此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差异化、多样化转型,从而化解了其固有的结构性矛盾,满足了大众化发展的要求。19世纪,德国形成了大学单类型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大学模式独占高等教育领域,所有高等学校都以科研和培养学术人才为己任,奉行科研和教学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几乎没有给差异化和特色化留下余地。二战结束后至50年代,联邦德国重建了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恢复了大学传统,其结构性矛盾也延续下来。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超载运行致使大学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都到严重破坏,同时大学科研受到校外学术机构的挤压,大学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60年代初期,为了使高等教育摆脱危机,联邦政府开始资助高等学校扩建,由此,高等学校开始发生变化。然而连年投入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60年代中期,教育的基本政策调整为扩大规模和改革结构同时并举,但是教育实践只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当认识到单纯性的规模扩张无助于解决大学危机之后,联邦德国在1966年开始了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但是对学习过程的差异化改革和新型大学实验均告失败。到60年代后期,全国性的教育改革条件逐渐形成。青年学生运动推动高等教育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合作的文教联邦主义制度为全国性的改革提供了体制保证,巴登-符腾堡州提出的计划为改革提供了思路。联邦和各州迅速地达成共识,统一、合作地发展综合高等学校。但是确定了改革目标以后,不同的集团都对改革施加影响,企图左右改革方向,争斗拖延了改革的进度,同时保守力量也极力阻挠改革。70年代的经济危机到来后,教育环境恶化。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综合高等学校实验很快地停滞和中断。虽然综合高等学校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为改革做准备的专业高等学校却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快速发展壮大。同时,经过持续扩建,大学和大学生数量迅速地增加,规模不断地扩大。到70年代中后期,大学和专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两类高等学校,双类型结构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在新结构中,大学继续开展强调科研和教学相统一的学术教育,专业高等学校开展重视工作实践的职业教育。至此,联邦德国高等教育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得到了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完成了差异化、多样化转型。
其他文献
近人罗家伦有一首七言律诗《五云楼远眺》:“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有人把后两句引作“不望祁连山头雪,错把张掖当江南”,甚至
报纸
面对近年来设计界如火如荼的形式至上流行大势,设计师是否需要稍微冷静下来,静心反思一下设计的原初目的?设计的根本到底为何呢?本文以NLé、U-TT两例“原型建筑”的设计研究
试验旨在研究布鲁氏菌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AIR对由布鲁氏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的影响。本试验分别对膜融合蛋白Tecpr1中AIR结构域进行干扰(I-A)、过表达(O-A)、干扰后回补(OA-IA),建
1948年1月1日关贸总协定正式宣布生效,这代表着美国建立起有利于本国的战后经济体系。但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的局势风云突变,欧共体与日本的迅速崛起,美元危机的爆发使得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部队各机关单位的车辆管理模式
目的:探讨中药溻渍联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5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我国的村级组织,作为农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在农村社会主义
土地要素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居于首位,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最重要的物质资料。因此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的刺激下,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工程建设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显著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地基基础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甚至引发工程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对既有建筑物进
二次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Secondar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SESI-MS)以普适性的软电离源——SESI源为技术特色,可实现呼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