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始于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的历史性讲话:“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庄严的决议形式,将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确定为国家战略,正式拉开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序幕。今天的上海,已经基本确立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现在持续的建设,正以此基石为新的起点,进入了战略任务的第二战役,向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迈进。而成为国际的金融中心,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无论是地域经济还是人文环境,上海都有着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由于同世界上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上海建设“国际性的中心”道路依然艰巨,金融结构也比较不合理。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殊的政策优势和艰巨的任务给上海的金融结构将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研究金融中心发展对金融结构影响的途径,不可避免地要借鉴当今世界知名的金融中心的发展道路。根据这些城市的金融发展、金融结构的优化和金融中心地位确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动态过程,来分析一条合理的发展模式。以上海的金融结构分析开始,研究金融产业在上海经济总量中的地位,从整体层面上来分析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再通过对金融产业内部的发掘,指出人才、金融运作、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化这四个问题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指出在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战略准备和相应的政策调控。总体而言,金融结构的发展要遵循客观的规律,日趋合理。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上海作为“挑战者”,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建设金融中心这一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目前特殊的背景下,次贷问题带来的经济危机给本文带来了新的素材,在本文的第六章,根据后凯恩斯主义者海曼·明斯基(Hyman P. Minsky)的“金融不稳定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来阐述金融结构的问题是本文新的见解。对于政府和社会而言,发展新的金融工具要有选择和前瞻性,而并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无作为”滥用衍生品来进行所谓的“活跃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