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苑珠林》一书,搜罗佛教经论和外典俗书达四百数十种,将佛家故实、史料、思想、术语等分类概说。此书在每篇末设立“感应缘”,列举各种灵验的故事、传说等以作佐证,这是理解中国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为中国叙事文学提供了很多素材。此书一向为中国僧、俗学者所重视,可以说是最流行的佛教百科全书,是一般佛教徒查检一切经资料的重要索引。 中土类书的形成与发展,对佛教类书的登场的确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佛教类书的形成,佛教徒模仿世俗类书编纂,以利僧众行文翻检之用。《法苑珠林》受中土类书分类方式的影响,以印度佛教学说为基础,再融合中印文化的特点,广取僧、俗群书而编成,格局宏大,思理绵密,举证丰备,开创了佛门类书的新格局。《法苑珠林》吸收《经律异相》、《诸经要集》两部书的分类体式,遵循中土类书的“天、地、人、事、物”的格局,也扩充了佛教经律本身的体制。 佛教是古印度文明的产物,其所提出的宇宙观、人生观等哲学理论,也必然与中国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阐述佛教的见解时,既徵引佛经又运用外典,这两者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法苑珠林》除了广引佛典外,也博采外典来证明佛法所言都是真实无妄。引用外典,一方面是利用中国古代先圣先贤的见解来支持佛法的见地,而另一方面则是广引中国志怪故事,把志怪当作史实来徵引。释道世充分引用中土故事,作为佛法可信的力证,以此种方式,使当时中国的文人和民众相信佛法的内容,从而减少印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隔膜。 《法苑珠林》正文中的佛经故事相当部分起源于印度民间故事。印度被誉为世界民间故事的宝库。它的故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类丰富。佛教关于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等思想,以粗俗、幼稚但却又富于形象的感性形式流传于民间,并被纳入民间文学艺术之中。僧众编录此类故事,当然是希望民众佛教信仰和崇佛实践,因小说故事的生动鼓励而更加坚定明确,简便易行,而佛典中的许多故事与写法,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 《法苑珠林》一百篇中,七十三篇末都有“感应缘”,广引感应故事来为证验。全部感应缘故事 680 多则中,《敬佛篇》、《敬法篇》、《敬塔篇》的比重相当多,这表明道世设立感应缘,广引志怪灵验故事,其核心即在强调“恭敬佛法”和“敬护寺塔”的重要性。感应缘故事的主体部分,是六朝到唐初受佛法思想影响的冥祥类志怪小说,其叙事方式和小说结构,深受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学的影响,与此前中国本土小说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出佛教传入后带给中国叙事文学的巨大变化。本文试图揭示这些变化的内在轨迹和表达方式,说明六朝志怪向唐人小说发展的具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