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的探索母亲感染状态、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喂养方式、母亲是否接受免疫治疗、母亲是否有乙肝一级家族史、胎盘表型等因素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评价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的主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以期能够提高我院母婴阻断的成功率,指导母婴阻断工作,为我院乃至我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阻断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二)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5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入院生产的HBsAg(+)孕妇149例。按我国0-1-6程序对其生产的151例新生儿进行主被动联合(乙肝疫苗+HBIG)免疫并随访至7月~12月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检测孕妇临产前外周血、新生儿脐血(或)外周血、婴儿6月龄、7月~12月龄外周静脉血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HBsAg、抗-HBs(HBsAb)、HBeAg、抗-HBe(HBeAb)和抗-HBc(HBcAb)定性及定量水平;利用PCR技术测定HBV DNA;于孕妇临产前B超下测量胎盘长轴长度(长)、短轴长度(宽)、厚度并计算胎盘体积。(三)结果1.本研究规定时间内共有149例HBsAg(+)孕妇,符合入选标准并接受全程随访者130例。该130例孕妇共生产新生儿132名,其中出生时HBsAg阳性者11例,阳性率为8.33%(11/132),随访结束后阳性者1例,阳性率为0.76%(1/132);出生时抗-HBs阳性者0例,至随访结束后转阳者114例,阳性率为88.36%(114/132)。2.HBV母婴传播率单因素分析得出:母亲HBeAg阳性(X~2=15.867,P<0.001),母亲HBV DNA阳性(X~2=4.473,P=0.034),母亲HBV DNA拷贝≥10~6copies/ml(X~2=62.095,P<0.001),母亲HBsAg滴度>2500IU/ml(P<0.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4个因素及一般资料的单因素分析中P<0.1的2个因素(孕中期性行为≥3次(X~2=3.163,P=0.075),母亲有乙肝一级家族史(X~2=3.692,P=0.05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母亲HBeAg阳性、母亲HBV DNA阳性、HBV DNA拷贝≥10~6copies/ml,P值均<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OR值分别为4.191、1.121、257.216。3.在胎盘表型的分析中,母婴传播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比较,前者胎盘长度和体积均较后者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宽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婴儿抗-HBs阳转率的单因素分析得出:孕中期性行为≥3次(X~2=4.243,P=0.039),母亲有乙肝一级家族史(X~2=7.656,P=0.006),母亲HBeAg阳性(X~2=4.587,P=0.032),母亲HBV DNA阳性(X~2=9.119,P=0.003),母亲HBV DNA拷贝≥10~6copies/ml(X~2=11.261,P=0.001),母亲HBsAg滴度>2500IU/ml(X~2=63.298,P<0.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1);将P<0.1者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只有母亲HBsAg>2500IU/ml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OR值为0.005。(四)结论1.母体HBeAg阳性、HBVDNA阳性及HBVDNA拷贝≥10~6copies/ml是造成新生儿HBV母婴传播的独立风险因素。2.随访期间婴儿抗-HBs阳转率呈上升趋势,当前所用的联合免疫方式效果显著;母亲HBsAg>2500IU/ml是影响婴儿抗-HBs阳转的独立危险因素。3.HBV感染可使胎盘形态发生改变,在母婴传播阳性的胎盘中表现更明显。母婴传播阳性者的胎盘长度、体积均较母婴传播阴性者小。那么胎盘形态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HBV母婴传播的可能性,甚至可以在胎盘时期就可预测是否已被感染。4.HBV宫内感染不能用出生时的指标来判断,而将新生儿出生24h内、联合免疫前,脐血或外周血HBsAg和(或)HBVDNA阳性,直至完成全程主被动联合免疫结束1月后仍表现为持续阳性看作HBV宫内感染更准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