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氏珠母贝(PinctadafucataGould)又称合浦珠母贝,是世界上海水珍珠培育的主要母贝,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海区。近年来,随着我国马氏珠母贝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工种苗被广泛应用,由于缺乏充足的亲本筛选和有效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监测,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降低、种质退化,珍珠产量降低等问题,亟需开发科学有效的人工遗传育种技术手段。分子辅助育种(MAS),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育种手段,被逐渐应用于软体动物的育种研究,但分子标记特别是SSR和SNP标记,在珍珠贝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筛选开发稳定多态的SSR和SNP标记,对于马氏珠母贝的遗传理论研究和辅助育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中,通过对103050条序列片段进行筛查,共发现1450个微卫星位点,初步筛选其中97条作为用于微卫星筛选鉴定的候选序列,共筛选获得25个能稳定特异扩增并且表现出一定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利用上述位点对育种群体(W、G1、G2、G3、Do、Dr)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共扩增获得10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在2-6个不等,其大小在111-362bp之间,每个群体的平均群体观察杂合度(Ho)在0.5718-0.7366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He)介于0.5830-0.6954之间,但平均PIC值均大于0.5。结果表明:群体遗传多样性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微卫星位点整体上多态性较高。对马氏珠母贝4个连续选育世代群体,配对比较Fst值逐渐升高,除Fst=0.0697>0.05(WvG3),其它Fst值均小于0.05,野生群体W与后续选育世代的遗传相似性逐渐减小(0.9485-0.9082-0.8688),遗传距离逐渐增大(0.0529-0.0963-0.1307)。表明:随着选育的进行,育种世代间的发生遗传分化但程度不高。对于回交群体Do、Dr,平均Na、Ne、Ho、He、PIC值均高于第三代选育群体G3,遗传分化程度低于G3,表明回交使后代个体更倾向于轮回亲本。
此外,我们选取57条SNP候选序列,通过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FLDAS-PCR)检测分型方法,在40个野生个体中进行多态性分析,其中有16个(28.1%)SNP位点具有二等位基因多态性。稀有等位基因的频率介于0.0642-0.4375之间,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范围分别为0.1282-0.4872和0.1215-0.4984,其中FM26、FM27两个SNP位点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结果表明,通过FLDAS-PCR分型方法,可以便捷有效的开发用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的SNP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