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陵墓石刻的整体布局中存在着四种模式。第一种是永康陵模式,包括永康陵、兴宁陵以及建初陵与启运陵。第二种为献陵模式,包括献陵、恭陵与顺陵。第三种为昭陵模式。第四种是乾陵模式,包括从乾陵至靖陵的所有帝陵。乾陵综合了前三种模式,唐陵石刻自此发展完备,之后各陵在内容上稍有差异,但大的格局均延续了乾陵模式。泰陵以后神道两侧石人分为文东武西是由于功臣陪陵制度无法延续后在石刻内容上所作出的调整。乾陵石刻与陵寝建筑营建了一个以过世帝王为中心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协助帝王实行其统治的文武百官——六十朝臣画像与蕃臣像,有整齐肃穆的仪仗——长人长上、仗马及进马官,有拱卫轩禁的警卫——左右监门卫大将军、羽林卫将士、四门石狮。摩尼宝珠柱与石狮赋予了这个世界佛国净土、天宫的概念。翼马与鸵鸟代表着“河出图,凤鸟至”,是儒家心目中的大同世界的象征。石刻共同营造出一个理想的神异世界,还使皇帝具备了佛教与儒家圣王的双重身份。唐陵的美学主旨可以概括为壮崇。乾陵借助自然地势修建了三道高大三出阙与内外双重城垣将自然的山原征服,四门石狮强化了对于陵山的围合,整齐划一的神道石刻既衬托出主体陵山的高大又给予观者空间深远之感。乾陵石刻在布局上严格按照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原则排列,显示出秩序美。单体石刻遵循正面律,构图上强调静止与稳定,不追求动态的生动性,在庄严与肃穆中体现皇权的崇高以及对于永恒的希求。唐陵石刻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容与造型风格现实主义倾向。流行东汉、南朝的有翼神兽,被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形象所取代,人物雕刻数量、种类增加。蕃臣像具有明显的肖像雕塑的特征。石刻宏大的气势来源于其独特的空间处理方式,以实体对于空间的极度占有,获取了更大的心理空间。在形体处理上,乾陵石刻采取方圆并蓄与“收”的手法,使静止动态的石刻具有了充沛雄浑的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