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最大特点就是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对上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各级工作部署,对下要领导乡镇村社,促进发展、服务民生。着眼于这样的特点,服务型政府形象的建立,县级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政府正常、高效地运转,主要是依靠其工作人员。因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工作效率。近年来,我国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激励问题越来越重视,多次在不同文件和讲话中提到该问题。由于我国政府按照单位性质不同,将单位分为行政单位、参公单位、事业单位。因此,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多样化。加之Z县政府受经济发展、人员老龄化等问题的影响,很多单位聘用了编外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调研发现,Z县政府对编内工作人员的激励手段欠缺,编外人员更是没有采用任何激励手段。本研究旨在针对Z县政府工作人员激励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优化激励路径,在丰富理论的着眼点及角度的同时,为提升县级政府执政能力提出合理建议。本研究以《内蒙古Z县政府工作人员激励问题研究》为选题,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法,在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和强化理论等经典激励理论的基础上,结合Z县政府工作人员的激励现状,发现Z县政府在薪酬、考核、培训、奖惩、情感激励和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激励理念、政治经济环境、激励手段和监督机制四方面分析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优化Z县政府工作人员的激励路径,即:优化激励理念、优化工作环境、优化激励方法、健全监督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