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总根源,是浓缩整个农村社会全部信息的全息元,因此也是深入研究农村社会和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中共进行的旨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几乎贯串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全过程,成为中共整合社会、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乃至赢得战争的总抓手。然而,对于土地改革运动这样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重要问题,在国内史学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现有的研究多是基于宏大叙事式的研究方法,而各个地区由于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别,在土地问题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也由此决定了在土改的方式方法、工作重点、运作过程、产生效果等方面的迥然不同,因此对宏观层次上土地改革研究的前提,是对各个地区土改不同情况的深入研究。本文选择被称作“山东的小延安”的山东莒南县的土地改革作为研究对象,在试图“穷尽”档案资料、充分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基础上,采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广泛开展对当事人诸如土改工作队队长、农救会会长、识字班队长、雇农、中农、民兵、地主子弟各色人等的访谈,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口述资料,以“在场”式的乡土化历史书写方法,力图恢复和拼凑一幅尽量接近历史原貌的图画。全文共六章: 第一章阐述传统的土地关系。受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影响,该县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在地权分配、土地使用、剥削关系等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平原区地权集中,多大地主,租佃关系发达,多采取土地大块出租的方式,带有资本主义经营性质的富农大佃户居多,地主采取的剥削形式以地租剥削为主;低山丘陵区地权分散,多经营地主,租佃关系少,且多小块出租,自耕农占绝对优势,在剥削关系上也以雇工剥削为主。传统土地关系的特点成为中共土地政策实施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历史前提。 第二章论述减租减息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实施及其地权的变动。分析了在很长一个时期没有贯彻中共减租减息政策的原因,阐述在后来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中,针对该县实际而采取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拔地”、“找工”、“借粮”、“找问题”等措施,在客观上达到了转移地权、实现土地改革的目的,成为渐进的、和平的土地改革。 第三章论述在贯彻中共中央“五四”指示和土改复查中的地权变动。在土地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继续坚持以土地改革为中心,在无土可改的情况下强调复查,为土改而土改,造成了地权分配上的“倒金字塔”结构。 第四章研究中共土地政策实施中的民众动员问题。在“一切服从战争”的口号下,土地改革的最大目的在于动员民众、整合社会、服务战争,其结果也确实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土改与参军支前的关系上,前者对后者的作用明显,但并非直接相关的关系,而是通过在土改中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动员机制,才将土改对参军支前的作用显现出来。 第五章集中探讨反特复查中的动员问题。反特复查作为动员的一种极端形式,即是土改的一个阶段和组成部分,又不同于以往的土改,使土改的本质发生了“异化”,在地主富农从经济的角度己被基本消灭的情况下,面对国民党大军的进攻,为有效实现对民众的动员,而采取“反特复查”的方针,制造出一个庞大的特务阵营,既可为革命找到农民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敌人,又可通过对这些“特务地主”的扫地出门,将其土地及其他财富重新分配,以激起雇贫农新的狂热。 第六章对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的经济成效进行分析。由土改的主要目的决定的对土地及其他财产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新分配,片面强调满足雇贫农的物质要求,其结果必然助长农民“吃大户”的平均主义思想,剥夺富农、侵犯中农、平分工商业,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